同魏征相似,索尼前CEO出井伸之也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他總是喜歡駁斥公司董事會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在他還沒有成為CEO的時候,被他的上司稱為“麻煩製造者”,當他被推舉為執行總裁的時候,讓很多人大吃一驚。但是,出井伸之這種唱反調的做法也是站在客觀立場上,為的是公司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結果這樣的做法真的對索尼公司在後來的轉型過程中幫助很大。甚至有很多人說,如果沒有他這樣唱反調的做法,就不會有索尼的今天。
誠然,上麵的兩個人都是在執行唱反調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做法並不是基於個人的立場,出於個人的習慣。他們唱反調的做法都是為了大局考慮,所以並不算是一種壞習慣。
這裏要說的唱反調和上麵的意義是不同的。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合或者意見不同的時候,這都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和別人意見不合,別人說得對也和對方唱反調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
有一位女士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有時候,她的朋友會跟她抱怨工作上的不順利,告訴她自己的老板是個非常難伺候的人,無論自己做什麼,老板都會感到不滿等。其實朋友在說這話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別的意思,純粹是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以此來給自己的心理找一個平衡的支點,但是每當朋友對這個女士說這些話的時候,這位女士就會趕忙站在老板的立場上,替老板說起話來。
她指責自己朋友的抱怨是非常不應該的,然後又開始說老板是多麼不容易。朋友聽她喋喋不休地發表議論,簡直不知道該跟她說什麼好了,沒有尋求到安慰不說,反而聽她講了一番“無聊”的大道理。其實這樣的道理誰不懂呢?但是人總有心情壞的時候,總有不順心的時候,此時對自己的朋友傾吐心聲是為了尋找一個發泄的出口,但是這個喜歡唱反調的女士很顯然沒有為自己的朋友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久而久之,朋友也就不再和她說心裏話了,因為無論說什麼,她總是在唱反調。
不但對朋友是這樣,對單位的同事,這個女士也是這樣。比如同事都對報紙上的一個犯罪新聞進行評論,紛紛譴責做違法事情的人喪盡天良,這個時候,這個女士就站出來說:“他能做這樣的事情也是出於無奈吧,誰會願意犯罪呢?他一定有他的苦衷。”
單位的同事聽他這樣說就反駁說:“犯罪的人反而有理了。你還真理解他們啊,看來你是認同他的犯罪了,你覺得有難以理解的苦衷就應該犯罪了?”
同事的反駁讓這個女士非常難堪,她終於認識到了唱反調也要看是什麼事情。無論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別人唱反調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和朋友、家人、同事相處的時候,應該認同的時候就要認同,不能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鮮明,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觀點與眾不同就一味地和別人唱反調,最終會引起人們的厭惡,這樣對自己的人際關係自然是十分不利的。
要善聽,不要強詞奪理
古時候有個叫高陽應的人,有一次他要蓋房子。房子以木質結構為主,高陽應已經把蓋房子用的木料準備好了,他看見木匠遲遲沒有開工,於是就催促道:“為什麼我把木料都準備齊了你們還不開工呢?”
木匠師傅說:“現在還不行啊,因為這些木料都還沒有幹呢,用這些沒有幹的木料蓋房子,再在上麵抹上一層濕乎乎的泥巴,這樣很快就會把木料壓彎了。木料一彎曲,房子很快就會倒塌的。”
高陽應聽了木匠這一番話,就反駁道:“按照你的說法,這個房子蓋起來就會塌了不成?非得等木料幹了?我看沒有這個必要吧。你就用濕的木料蓋房子,然後再在上麵抹上一層濕泥巴,我看這個房子也未必倒得了,因為木料越幹越硬,泥巴則是越幹越輕,根本就不衝突,這樣天長日久了,房子怎麼能倒呢?”
高陽應這一番強詞奪理的說辭讓木匠非常生氣。他們就按照高陽應的說法,給他用濕的木料把房子蓋了起來,果然沒過多久,這個房子就倒塌了。高陽應看到這樣的情況後,仍然認為自己的想法沒有錯誤,所以他說:“哪裏是濕木料和濕泥巴的問題,明明就是這些木匠的技術不好。”
聽到他這樣的說辭,那些給他蓋房子的木匠都感慨說:“人們都說高陽應是個喜歡強詞奪理的人,現在看來果然是這樣啊。”
強詞奪理就是明明麵對的是個錯誤的結果,還不在這個錯誤的結果中找教訓,依然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明明沒有理,也硬要說自己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