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互助,締造和諧
人與人之間需要團結,隻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才有強大的戰鬥力,才能取得成功。奧運會的五環旗,五環的顏色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黑、綠、紅色,五色的圓環環環相扣,代表五大洲連接在一起,代表全世界的運動員之間團結和友誼相統一的奧林匹克精神。可以說,奧運會的五環旗就是五大洲團結和諧的標誌。[HT]
勒比厄:競爭的路上,
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人為了實現奧運夢想,苦苦等待了四年,在比賽中眼看金牌就要到手,卻在瞬間把金牌拋諸腦後。此刻,有人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有運動員意外落水,生命危急,他感到有一種東西比金牌更珍貴——生命,或者愛。為此,他選擇棄金救人。而這樣的故事在奧運曆史上好像沒有第二次。這個英雄叫勒比厄,同樣收獲了奧運會上“人性的金牌”。
在1988年第24屆漢城奧運會上,賽艇比賽中出現了驚險的一幕。當天,韓國釜山平靜的海麵上,運動員們正在進行激烈的比賽。
這個時候,海麵上突然刮起大風,巨大的海風掀起了陣陣巨浪,浪潮迅速向參賽隊員們襲來。一直在前麵的兩位新加坡運動員抵擋不了,船隻猛然間被掀翻了,兩名運動員先後落水,情況緊急。正在此時,緊跟其後的加拿大運動員勒比厄過來了,這是一位實力雄厚的選手,此時居於第二的位置,稍微加把勁,金牌就唾手可得了。他發現了落水的兩名新加坡選手,此時被卷在風浪當中已經掙紮得精疲力竭,隨時都可能被風浪完全吞沒,處境十分危險。
見此情景,勒比厄好像忘了自己正在比賽,他毫不猶豫,迅速地把船隻劃了過去,在凶險的水流當中,奮不顧身地將兩名運動員救了起來。
就在他救人的過程中,即將到手的金牌也與他擦肩而過,不少人為之扼腕歎息。但是金牌有價情無價,勒比厄的行為受到廣泛稱讚,國際奧委會的官員、裁判員、運動員、觀眾們都被勒比厄的無私精神感動了。
賽後,經過討論,國際奧委會鄭重宣布,根據勒比厄救人時所處的實際位次,時任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授予他一枚比金牌還珍貴的獎牌。[HT]
這是一場偉大的比賽,沒有人不為這場比賽感動。作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能在接近金牌夢想的那一刻扭頭去救人,這是多麼高尚的人格。奧林匹克承載著光榮與夢想,有誰不對獎牌怦然心動?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根本目的,並非僅僅是一塊塊獎牌,而是對一個民族、整個世界的體質激勵和每一個運動員的人性考驗。因此,勒比厄的這一行為被譽為奧運精神的楷模。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勒比厄的心中藏著無私的愛,他的愛如此廣泛和深沉,雖然失去了金牌,但他同時收獲了其他普通運動員永遠都無法超越的“精神金牌”。看到對手的處境,勒比厄忘記了金牌,這是他具有勇氣的表現,同時更是他崇高人格的體現。
如果你是勒比厄,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樣選擇?在生活中,你會為別人考慮嗎?關鍵時候你會放棄屬於自己的東西嗎?比如下雨天,同學沒帶傘,你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雨傘借給他用嗎?
助人即是助己,真正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一個充滿愛心,經常幫助別人的人也會經常得到他人的幫助,雖然他最初並不指望會有所回報。幫助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論你做的事情是大是小,你的每一次善舉、每一份愛心最終都會成為你幸福的回憶,帶給你生活的希望與動力。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付出的愛心不僅可以溫暖別人,也會溫暖自己。
故事鏈接
賽艇運動起源於英國。17世紀,泰晤士河的船工們經常舉行劃船比賽。1715年,為慶祝國王加冕,首次舉行劃艇比賽。1775年,英國製定賽艇競賽規則,同年成立了賽艇俱樂部。賽艇運動項目較多,目前,國際賽艇聯合會設立的世界賽艇錦標賽有23個項目,分4個級別,即:男子公開級、輕量級,女子公開級、輕量級。每一個級別又按運動形式分單槳和雙槳;按參加人數分單人、雙人、四人、八人賽艇;有些項目還分有舵手、無舵手。為了簡化,各項目用數字和代號組成符號來表示,數字為人數,“×”為雙槳,“+”為有舵手,“-”為單槳無舵手。因此,賽艇運動根據槳手人數、體重、操槳方式及有無舵手,可分成8種比賽。國際賽艇聯合會主辦的比賽還有世界賽艇23歲以下錦標賽、世界賽艇殘疾人錦標賽、世界杯係列賽和世界賽艇老將比賽等。
德法:忘記仇恨,把我們的手放在一起
戰爭是曆史最深的傷口,當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結下仇恨的時候,首先遭受不幸的是它的人民。然而這一次是個例外,兩個冤仇不斷的民族在某一天終於握手言和,兩國人民放鬆心態,充分享受著友好比賽帶給他們的喜悅和幸福。
就像二戰中一樣,球場上的法德對抗也是永恒的主題之一。1952年10月5日,西德和法國兩國球員在二戰之後再度握手。交換隊旗、握手這麼簡單的幾個動作,在那時不僅是禮貌,也承載著兩個民族的曆史與未來。戰爭後的6年,無數恩怨在握手間消弭於無形。
那場比賽的組織者,當時的法國足協秘書長德諾萊和西德足協主席鮑文博士如今都已是垂暮老人。回顧起那個曆史性的時刻,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看淡那段曆史:“那隻是場普通的球賽。”當事球員也都選擇保持低調。但是,無論當事者怎樣輕描淡寫,那場交手都絕不是一場簡單的比賽。
在那個普通的周末,整個歐洲都關注著位於巴黎南郊的球場。5萬名法國人和1萬名德國人坐在看台上,更多的人則把耳朵緊貼在收音機上傾聽球場裏的一舉一動,傾聽那些歐洲人久違了的呐喊和歡呼。場外,那個夏天也不平靜。
從球員的角度來看,德法大戰永遠不會缺乏火藥味。1932年,兩隊第二次交手恰逢希特勒上台,法國球迷在柏林受到了粗暴的對待。等到1935年,德國隊來巴黎做客時,法國人的反德情緒已達到沸點,巴黎人第一次在球場裏唱響了《馬賽曲》以對抗《德意誌高於一切》的歌聲。
而在1952年那個特殊的日子裏,一切可能引起不良後果的舉動都在賽前被嚴令禁止,德國球員踢得很謹慎,犯規後會立刻向對方友好地伸出手,而法國人也將波德情緒拋在了腦後。最後,法國人以3∶1的比分贏了這場比賽。
鮑文博士在賽後晚宴上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第一句是說給他的球員聽的:“雖然輸了,但你們的表現不會令法國人民失望。”第二句是說給法國人聽的:“昨天我們在巴黎火車站得到的歡迎真熱烈,好像回家一樣。”[HT]
這樣的曆史場景不多,但已足夠感人。無論什麼時候,和平與友誼始終是奧運會的主題,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願望。而兩個帶著曆史仇恨的國家能夠在某一時刻握手言和是多麼的令人欣慰,他們的和好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