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有效使用人脈資源(2)(2 / 3)

正是因為所處立場的不同,所以才形成了全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局麵,與對方爭論的麵紅耳赤,結果顯然是彼此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更加覺得對方是無理的。周總理巧妙地在字麵上下功夫,賦予了“射陽”全新的含義,既合理地證實了“射陽”這一名字的特殊含義,又通過重複解釋暗示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使這些年輕的紅衛兵高高興興地接受了總理委婉地拒絕。

身為領導,最重要的就是妥善處理下屬的意見,硬性規定隻會激發矛盾,不如巧解難題,在為人處世中體現自己作為領導的力度和風度。

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的時候順道去訪問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歡迎會上,周總理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這時米高揚(時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在一邊抱怨道:“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聽到這話的周總理仍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我看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吧?”米高揚仍然抱怨說:“可是漢語太難學了。”此話一出,周總理馬上輕快地回敬道:“沒關係啊,下回你到我們大使館來,我們的大使將非常高興地教你學習漢語。”

米高揚的抱怨顯然從滿了敵意,他和周總理的談話明顯有些不投機,周總理應對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促使米高揚說出不學漢語的原因。當米高揚上鉤的時候,周總理便說讓他來使館然後專門派人教他學漢語,把米高揚置於學生的地位,無形中回了他一棒,從而使自己在交談中占據了上風。

周總理在加德滿都舉行記者招待會的時候,在場的一個美國記者故意拿出兩張中尼兩國分別出版的地圖,然後略帶嘲諷地指出兩國邊境在珠穆朗瑪峰這一段的畫法是不同的,他借此向周總理提問:“關於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瑪峰)的問題,兩國在這次會談中是否已作出了明確的決定?您剛才說的話是否意味著這座山峰由中尼兩國來平分,尼泊爾對此同意嗎?”對該記者的提問,周恩來立即回答道:“無所謂平分,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進行友好協商,是這座山峰把我們兩國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當然不是你們所說的把我們兩國分開!”

邊界問題原本就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周總理如何對此作出回應事關重大。這既是一種挑釁,又是一個圈套,一個不小心就會使中國陷入複雜難纏的糾紛之中。顯然,睿智的周總理識破了其險惡用心,改其“平分”為“聯結”,明確地表明了我國解決同鄰國邊界問題的基本方針,並強調了我國的睦鄰友好政策,這樣的回複可以說是無懈可擊,非但沒有讓提問者成功挑撥中尼兩國的關係,反而使自己成為中尼兩國“友好協商”的墊腳石。周總理使用的這種說話策略,使其泱泱大國總理的機敏思維和友好風度在尼泊爾人們的心目中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關鍵場合,發言者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從屬的團體。政治領域如此,商業領域更是如此。一個公司的發言人對外代表整個公司的形象,他的言論也代表著該公司對於某事的態度。因此,這些人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談及與合作夥伴、與對手之間的關係時,要謹慎小心,麵對不友善的提問時,要學會理智地還擊、如果能效仿總理成功地將挑釁者變為宣揚自己立場的工具就更無可挑剔了。

要做到這點,並不是那麼難,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相信定會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當話不投機時,切換自己的話題以轉移大家的注意力,緩和現場氣氛,暗中等待良好時機,在適合的時候繼續重複自己的觀點。

第二,找出對方觀點中的漏洞,然後把就這個漏洞大做文章,作為自己觀點的佐證。

第三,可以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然後再巧妙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如果可以,最好能在字麵上下功夫,例如“射陽”的故事。

第四,用聊天的方式進行溝通,在交流中詢問情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引出自己的觀點。

第五,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說話,成功化解他人的質疑,再將他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所處的立場上,等對方的敵對情緒化解後再拋出自己的觀點。

後退,其實為了助跑

自古就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法,可見在古人的交往中,“退讓”作為謙卑的一種直接表現,在以德服人的時代還是很受用的。可是,對於現代人而言,“能者上、庸者下”就是生存規則,因此,即使有人迫不得已選擇“忍”和“退”,也隻是一種緩兵之計,後退,不是出於謙卑和敬畏,而是為了助跑,以便更好地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