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茶藝”一詞溯源(1 / 1)

中華茶藝古已有之,很長時間裏,中華茶藝有實無名。其實,中國古代的一些茶書,如唐代的陸羽《茶經》,宋代的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明代的朱權《茶譜》、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等,對古代中華茶藝技藝有著詳細具體的記錄。中國古代雖無“茶藝”一詞,但有一些與茶藝相近的詞語或表述。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皎然的“茶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將修行落實於飲茶藝術之中,藝不離道,道不離藝,由藝而進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飲茶之道”即“飲茶之藝”之義。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王公朝士無不飲茶者”的“茶道”,當屬“飲茶之道”,亦即“飲茶之藝”。陸羽《茶經》“四之器”、“五之煮”記煎茶二十四器並煎茶之法,對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藝有詳細的描述。陸羽是中華茶藝及茶道的奠基人。

“吳僧文了善烹茶。遊荊南,高保勉白於季興,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陶穀《荈茗錄 乳妖》)文了善烹茶,人稱湯神,嫻於注湯點茶,其“藝”當為“烹茶之藝”。又記:“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詩句。共點四甌,並一絕句,泛乎湯表。”(陶穀《荈茗錄 生成盞》)注湯幻茶成物象,成詩句,這種“通神之藝”當屬“點茶之藝”。

“經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訣。’則書之所載,尤其粗也。夫茶之為藝下矣,至其精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其有得乎?……夫藝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後及,所以同於民也;不務本而趨末,故業成而下也。”(陸羽《茶經》陳師道序)“茶之否臧,存之口訣”,原文在《茶經》“三之造”章的末尾,則“茶之為藝”之“藝”,應包括煎茶、製茶甚至種茶之藝。陳師道認為“茶之藝”乃下,為末,而德為本。盡管陳師道批評陸羽“不務本而趨末,故業成而下”,但並不否認“茶之為藝”的客觀存在。

“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茶錄 茶道》)張源的“茶道”義即“茶之藝”,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藝。

中國古代有“茶道”一詞,並承認“茶之為藝”。其“茶道”、“茶之藝”有時僅指煎茶之藝、點茶之藝、泡茶之藝,有時還包括製茶之藝、種茶之藝。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茶藝”概念,但從“茶道”、“茶之藝”到“茶藝”隻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