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守義,就是要堅守人的義理,探求內心以和實際相符合。探察人的心靈深處就是要深入了解心中真實情況。由外麵控製其內心,事情有了聯係和牽製,對方就自然聽從並跟隨自己。所以小人與君子相比,是使用旁門左道,以至能使得國破家敗。不是賢明智慧的人,不能夠以道義守家、治國。聖人所以重視道的微妙之原因,實在是因為道可以用來轉危為安、救亡圖存。
【解析】
本篇講述的是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各種技巧。掌握了這些技巧,就能在社會上壯大自己,控製對方,在社交中遊刃有餘。這些技巧具體有以下幾種:一是“觀人知性術”,從對方的外貌和動作探知其內心,推知他的心性品行;二是“美言結人術”,用高超的談話技巧,使對方感到自已可親、可信、可交;三是“解鬥買友術”,對兩個弱者之間的爭鬥,要想辦法調停,並進行收買拉攏,使他們成為自己的盟友;四是“坐山觀鬥術”,麵對兩個強者則不要勸解,反而要離間他們,待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拉攏過來;五是“走人留心術”,對離開自己的人,不要反目為仇,反而應該好言相送,拴住他的心,說不定日後有用;六是“打拉並用術”,抓住對方的把柄以達到控製對方的目的,使他乖乖歸附自己;七是“看人買心術”,對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收買方式;八是“仁義探心術”,用仁義道德律條探知對方的內心世界,判斷其是君子還是小人,進而運用權術控製他。
這八條立身處世之法,曾為曆代無數權力場上的政客視為至寶,而今它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案例】
秦穆公用計得由餘
秦穆公在位期間,由於他治國有方,求賢得力,所以國家漸漸大治。不久,秦攻滅了前來侵境的薑戎,國力更顯強盛。於是西戎之主赤斑就派使臣由餘去參拜秦國,同時觀察穆公為人,探看秦國狀況。
秦穆公接見了由餘,對他說:“久聞大夫多智,寡人請教個問題。請問古代的明君與昏君,他們得國與失國都是因為什麼?”由餘說:“他們因節儉而得國,因奢侈而失。”
由餘此來,秦穆公帶他遊了秦國許多雄偉壯麗的宮苑建築,有意向他炫耀。穆公知道他這個說法是諷刺他,感覺不舒服,說:“寡人不恥下問,你怎麼拿這樣的話來回答寡人呢?”由餘正色地說:“我是認真地回答您的問題的。過去堯做天子的時候,用土罐盛飯吃,用土碗舀水喝。他所擁有的地域南到交趾,北到幽燕,東西都到了日升日落的地方,國人沒有誰不臣服的。堯把天下禪讓給虞舜後,舜就命人上山伐木,裁製成碗,磨掉斧痕,並拿油漆漆了,運到宮中,當作吃飯的器具。於是諸侯認為他不夠節儉,已經有些不服了。等舜把天下禪讓給禹後,禹為了做一個祭器,不但像舜那樣磨痕油漆,而且還要在器具上用朱砂勾畫些圖案。他拿一些白布鋪在地上坐,拿葦草鋪成席子睡,連喝酒用的東西都是雕飾過的。他這樣更加奢侈了,不臣服的國家就更多了。等到夏後氏滅亡,殷商建國,就建造了天子專用的大車和遮蓋旗子,吃飯的器具經過雕琢,喝酒的器具經過刻鏤,四壁和台階都以白石灰粉刷了,所鋪的布席也描上了花紋。由於他更加奢侈,所以不願臣服的諸侯國就比禹時還多。此後,國君都越來越懂得修飾裝扮自己的宮室器具,而臣服的諸侯也越來越少了。所以我說,由儉而得國,由奢而失國啊!”
由餘一番話,說得秦穆公心中暗氣,卻又沒有辦法。由餘出去後,秦穆公召內史廖進來,告訴他這件事。內史廖告訴秦穆公,這由餘原是晉國的賢臣,因不容於晉,才投奔西戎的。穆公更加愀然不樂,他說:“鄰國有聖賢之人,這是秦國的不妙啊!這個由餘是個聖明的人,他在西戎,我很擔心,你有什麼辦法嗎?”內史廖默想了一會兒,說:“聽說戎王居住的地方,荒僻偏遠,與中國道路不通,所以他從來沒有聽過中原各國的音樂。您現在想辦法把由餘拖在這裏,再多多送戎王一些美女樂師,等他沉淫其中,再放由餘回去,那時君臣必生嫌隙,我們就有利可圖了。”
秦穆公聽了,點頭稱善,於是依計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樂師,並答應由餘留在秦宮一段時間。此後,戎王日日設酒擺宴,聽歌觀舞,耽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國內牲畜死了一半,百姓都逃奔他處謀生了,他也顧不上管一管。
一年以後,由餘從秦國回來,見到戎王這個樣子,心中很生氣,屢屢進諫。戎王不但不能像從前那樣有諫必聽,反而怨恨由餘多嘴掃興。由餘憤而離開西戎,投奔秦國。秦穆公聽說後,離宮遠迎,立刻拜他為上卿。從他那兒詳問了西戎的兵力部署與地形地貌,然後輕而易舉攻下西戎。得國二十,拓疆千裏,秦自此有圖霸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