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隱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筆。而隱士階層憑借高貴的品質獨具魅力立於青史。
此等高士,或攜友同遊,縱情山水;或吟詩作賦,陋室高臥;或把酒言歡,高談闊論;得意處,擊缶高歌,仰天長嘯,何等自在逍遙。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曆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調“士”,實在是不精確。《南史,隱逸》雲: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稱的“處士”(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隱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隱居不仕的人。但這個“處士”,是指從來未做過官的人。先官後隱如陶淵明也叫隱士,卻不能叫“處士”。
在這裏隱士有三層含義:。舊指隱居的人。借指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沉默而不出頭露麵者。指有條件,有機會出仕而不仕,或已經為仕而自動引退的在某一方麵有一定影響的學者。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曆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南史,隱逸》雲: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
中華文明幾千年高士輩出,隱士階層陣容龐大,不勝枚舉,各個時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遠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隱士——許由,晉皇甫謐《高士傳》雲:“堯又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商周時的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春秋時寧死不受君祿的介子推、騎青牛出關的老子、戰國的莊周、漢代的東方朔。魏晉時期隱逸之風最勝,號稱天下第一隱的陶淵明、竹林七賢等。隋唐時,半隱半仕的王維、孟浩然。宋朝的希夷先生陳摶(後世尊為陳摶老祖)佛印。明清時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黃宗羲等。
舊時認為隱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舊唐書,隱逸》稱“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易,蠱》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隱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隱士”又叫“高士”。江蘇常熟至今尚保存元代大畫家隱士黃公望的墓,墓道石碑即刻“黃高士墓”。元代另一位大畫家倪雲林也被人稱為“倪高士”。晉宋時戴逵和他的兒子戴勃、戴顒都是著名的大畫家、大雕塑家、大音樂家,他們都隱居不仕,所以《曆代名畫記》稱之“一門隱遁,高風振於晉宋”。戴氏父子是大藝術家,然而傳記不列入“文苑”,也不列入“藝術”,卻列入“隱逸”,是因其有才藝才被稱為“隱士”,因其“隱”,方有“高風”。《史記》中記古人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來隱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為隱士立傳。但德在何處?卻是值得研究的。
比如嚴光,拒絕了漢武帝的親自征召和封賞,而隱居富春江。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說:“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據說這“風”,原寫作“德”。在範眼中,嚴光之德崇高如山。而南宋詩人楊萬裏就在《讀〈嚴子陵傳〉》一詩中說:“客星何補漢中興?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朱元璋說的更是擊中要害,他在《嚴光論》一文中說:“漢之嚴光,當國家中興之初,民生凋敝,人才寡少,為君者慮,恐德薄才疏,致民生之受患,禮賢之心甚切,是致嚴光、周黨於朝。何期至而大禮茫然無所知,故縱之,飄然而往。卻仍淒岩濱水以為自樂。……假使赤眉、王郎、劉盆子等輩混淆未定之時,則光釣於何處?當時挈家草莽,求食顧命之不暇,安得優遊樂釣歟?……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過嚴光、周黨之徒。”(見《留青日劄》卷十一《子陵耕釣處》附)朱元璋雖是大老粗,又是暴君,但他這段話卻有值得思考的內容:隱居的人德就高嗎?
實際上,從來隱士,大抵可以分為十種:其一是真隱、全隱,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來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