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婆婆,那您的店鋪呢?”
“不礙事的,就一小會——不打緊的。”
一行四人向西,在距離古董店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個裁縫鋪,這就是趙師傅的“趙記裁縫鋪”,在裁縫鋪的西邊有一條小巷子,巷口的磚牆上鑲嵌著一塊藍底白字的鐵牌子,上麵寫著三個字:“青花巷”。
“車婆婆,這個小巷子怎麼叫青花巷呢?”
“咱們黃窯崗過去是燒製青花瓷器的地方,你們到後麵去看看——就知道了。”
“車婆婆,巷子後麵有什麼?”
“後麵過去是燒製陶瓷的地方。”
巷子非常窄,四個人魚貫而入。
巷子彎彎曲曲,足有四五百米長,巷子裏麵有幾扇門,住著幾戶人家。
走出巷子,和眼前是一片山林,沿著山腳卞一條山路向東,沿途——山腳下,有不少隆起的土丘。行至三百米處,有一個隆起的更大更長的土丘,土丘成南北走向,土丘的南端平緩下移,土丘南邊四五米處,就是陳家第三進房子。
“車婆婆,這個土丘是做什麼的?”
“你們到上麵看看就知道了。”
歐陽平和水隊長躬身爬上兩米多高的土丘,在土丘的上麵露出一些呈拱形的青磚,部分地方已經坍塌了,坍塌的地方露出黑咕隆咚的洞。
“車婆婆,這是不是過去專門用來燒製陶瓷的窯?”
“不錯,這就是燒陶瓷的窯——這些窯有些年頭了。我太太爺的時候,這些窯就在這兒了。”
關於黃窯崗製陶的曆史,不但有文字的記載,還有遺址作為佐證。
“車婆婆,我們聽說,黃窯崗燒製陶瓷的曆史從宋朝就開始了。”
“可不是嗎?從大宋年間就開始了。聽我太爺爺說,每年三月二十八前兩天,黃窯崗都要舉行一次點火大會。”
“為什麼要舉行點火大會呢?”
“點火開窯啊!”
“點火開窯?”
“每年春天,朝廷都要攤派一些瓷器,開窯之前,地方上的大小官員都要到東門鎮來,點火儀式由宮裏麵派來的人主持。”
“點火開窯,車婆婆,您跟我們說說。”
“點火那一天,要搭一個高台,先祭天,後點火,點火的時候,所有窯口,每個人拿著一個火把,主持點火的人點著所有的火把,這些火把再將每一口窯點著。”
“這些要都是官窯嗎?”
“都是官窯,宮裏派來的人要在十幾家燒製的陶瓷中挑選最好的,然後用船送到京城去,沒有被選中的人家,就賣給普通老百姓。”
歐陽平雖然生在東門鎮,但對這些傳說一無所知。
“要不然東門鎮怎麼會有廟會呢?先有陶瓷後有廟會。”
車婆婆提供的情況似乎和3.29案沒有什麼關係。
“車婆婆,陳耀祖家很早就經營古董店了嗎?”歐陽平卻不這麼認為。
“聽我太爺爺說,陳家最早是專管進貢給朝廷的瓷器的,陳家就是從那個時候發起來的。”
“陳家是不是收藏了一些比較值錢的瓷器呢?”
陳梅說過,她曾經在密室裏麵看到過一些瓷器。
“這個——你們可以去問湯由衷,還可以去問一問趙掌櫃。”
“趙掌櫃是幹什麼的呢?”
“他就是茶水爐對麵開瓷器店的趙掌櫃,他家祖上就是燒製陶瓷的,現在,黃窯崗就剩下他一家燒瓷器了。湯由衷是更生土長的黃窯崗人,在我們黃窯崗,大部分人家都是外來戶。”
歐陽平想起來了,在茶水爐的對麵,確實有一家陶瓷店。
聽了車婆婆的話以後,歐陽平立即返回古董店,他讓汪小引和水隊長請來了湯由衷和趙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