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從無形到有形的逆序(二)(3 / 3)

——培育立國之本,為構建21世紀中國知識經濟的金字塔奠定廣闊堅實基礎。金字塔的高度同塔基的底麵積和堅實程度成正比。當代中國正處在為第二輪高水平經濟增長創造新的條件階段。中國未來的第二輪經濟增長到底能達到怎樣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知識經濟的金字塔到底能建多大,取決於當代中國塔基麵積有多大和有多堅實,取決於目前中國奠定怎樣的基礎。既然20世紀末出現的知識經濟是20世紀人類一係列創新的綜合結果,那麼中國要為未來走向知識經濟社會奠定基礎,就應當充分利用20世紀人類的遺產為中國所用。20世紀留給人類的製度創新、管理創新、信息創新和知識創新這四大無形遺產在整體上表現為一種知識遺產,因為在這四大遺產中包含了知識概念四個方麵的內容:如果說知識創新主要回答“是什麼”(know-what)和“為什麼”(know-why)的問題,那麼製度創新和信息技術創新則是解決“怎麼做”(know-how)的問題,而管理創新則要解決“依靠誰來做”(know-who)的問題。這並不是一種文字遊戲的巧合,20世紀之所以出現了知識經濟的萌芽,正是20世紀的人類創造了構成知識社會一係列因素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不僅是一個依靠知識這種無形資源,通過知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誰來做”來係統地解決人類麵臨的新問題的社會,而且在宏觀上通過製度、管理、信息、技術等的創新,也具備了能夠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誰來做”的條件的社會。在工業經濟時代,現代化的含義具體表現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防現代化,那麼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則應當是:經濟知識化、技術信息化、管理科學化、製度民主化。

既然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發展目標是將傳統的物質經濟納入到知識經濟的框架中,以知識經濟帶動物質經濟的發展,最終進入知識經濟社會,那麼我們所努力實現的工業、農業、國防、科學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就遠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的需要。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的發展戰略的需要,21世紀中國努力的目標,還應當包括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新四個現代化”:經濟知識化、技術信息化、管理科學化、製度民主化。並在知識社會的四個現代化下帶動實現傳統的四個現代化。

實現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四個現代化,不僅是21世紀中國發展知識經濟的戰略目標,且也是培育立國之本,奠定中國知識經濟金字塔的基礎的主要內容。我們真正地實現了“新的四化”,才能將知識的基因移植到中國這個古老(曆史悠久)而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隻幾十年)的社會中,使知識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使整個社會成為尊重知識、生產知識、依靠知識的知識化社會。

——從“非對抗性競爭”出發,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分工大調整、世界經濟競爭格局大變動的背景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優勢和絕對優勢作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予以重點開發。隨著知識經濟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必然出現傳統的物質生產和技術向不發達國家轉移。適應這種國際分工的新變化,中國應當利用這一機會,在引入技術和發展新技術的基礎上利用中國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生產出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名牌產品。我國對技術資金的引入的重點,不應當放在目前西方不願放棄的產業上,而應當放在他們準備轉移的產業上。在發展高科技產業上,中國也應當找到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如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綠色消費浪潮興起,綠色消費所需要產品的原料也越來越綠色化。如中國的中藥就是這樣一種副作用小的綠色藥品。但是中藥要走向世界,就必須與高科技相結合,改變目前中藥的傳統加工方法和傳統用法。發展高科技含量中藥開發,這是世界其他國家不可比的絕對優勢。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這樣一些簡單的商品能遍布世界,為什麼中國的中藥、中國的膳食等中國的國寶不能走向世界。現在的問題,不是現代的世界不需要這些東西,而是這些中國的國寶,缺少現代的知識和技術含量。走向21世紀的中國人,再也不能捧著金飯碗,垂涎人家飯碗中的東西,而是應以創新的意識,使我們金飯碗中的食物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