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能積累經驗,形成知識;而動物隻能形成條件反射——或許可以稱為“最初級的經驗”。可以說,自人類產生就有了知識,知識隨人類的進化而積累、發展和創新。究竟什麼是知識呢?《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牛津高級現代英語字典》解釋:“知識是在實踐中接觸到的信息,了解和懂得的事物。”《法語字典》解釋:“知識是在實踐中得到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這些定義,都難以使人了解“知識”究竟能起什麼作用。
16世紀末,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1561~1626)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在農業經濟的晚期,培根把知識與農業經濟的第一要素——勞力聯係起來,不僅樹立了“知識”在農業經濟中的地位,也為知識在那個時代的新經濟——工業經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200年後,18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的奠基人——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於1776年在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寫道:“這些才能,對於他個人自然是財產的一部分,對於他所屬的社會,也是財產的一部分。”亞當·斯密把知識與工業經濟的第一要素——資本聯係起來,提出了“知識資本”的概念。又過了200年,到了20世紀末,“知識”不僅是力量,不僅是資本,而同時又是超乎力量與資本之外的,淩駕於勞力和資本之上的第一生產要素,因此“知識”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對於“知識”認識的這一質的飛躍,或者說這種嶄新的“關於知識的知識”就是知識經濟的理論基礎。
一、知識的層次
“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這一知識的定義過於概括,如果分析一下知識的層次,則更有助於人們理解什麼是知識。
外部客觀世界中的原始資料可以稱為“數據(data)”,它是外部世界中的客觀事物,其存在不依賴於人類對它是否認知。
作為外部世界中的客觀事物的數據被人感知後,無論是自己感受到的(直接經驗),是他人告之的(間接經驗),還是通過計算機處理得到的,都成為信息(information),信息就是最初級的知識。信息一般是沒有經過組織的,非係統、表麵化的。目前千家萬戶在個人計算機上通過按鍵,利用互聯網獲取資料,就是獲得了信息,或者叫知道了信息。
人們在獲得信息,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規範的整理,或者利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從而進行由表及裏的分析,信息就上升為知識。目前,計算機的係統軟件及各種應用軟件提供的內容,就可以稱為知識了。
人們對知識進行係統的、由此及彼的遞推,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就把知識上升到理論。理論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編碼表達,我們利用這些知識進行軟件開發就是對理論的掌握與運用。
二、知識在經濟中的作用
知識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因此在任何經濟階段人們都把知識應用於經濟發展之中,在不同的經濟形態中,知識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因此,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在原始經濟中人類離開森林不久,知識積累很少,主要是收集和應用氣候信息,如風雨雹雪等信息來保障和發展漁獵生產。在農業經濟中,人類開始從土地、水和氣候等方麵全麵地采集信息,如節氣與農時的關係,知識積累逐漸增多,同時開始使用勞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應用栽培、耕作和養殖等知識來發展生產。在工業經濟中,人類更全麵地采集整個自然界的信息,深化了對人類社會自身的認識,同時已經擁有大量的知識,開始把知識轉化為生產技術,如冶金、化工、製造和建築等技術,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而在知識經濟中,人類有能力采集人類社會、自然界乃至宇宙空間的更大範圍的信息,擁有極其豐富的、係統化的知識,並把它直接用於生產,生產出以智力資源投入為主的知識產品,如計算機、軟件產品和轉基因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