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場合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問題。一個人給人印象的好壞,會影響別人對此人的判斷。如果你是一個不錯的人,但因為不得體的舉止或不禮貌的語言,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無疑會得不償失。所以,在和別人交往時一定要注意印象問題。印象好,才會有好人際。
近因效應及其負麵影響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盧欽斯用兩段編撰的文字作為自己的實驗材料研究了首因效應的現象。他編寫的文字資料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第一段文字裏,盧欽斯將吉姆描寫成一個熱情外向的人,但是另一段文字則相反,盧欽斯把吉姆描寫成了一個冷淡而內向的人。比如,在第一段材料中作者說吉姆與朋友一起開心地去上學,他們一起走在撒滿陽光的馬路上,吉姆與店鋪裏的熟人說一些開心的話題,他還與新結識的女孩子禮貌地打招呼等;但是在第二則材料中作者說吉姆放學後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步行回家,他孤單地走在馬路的背陰一側,他沒有同遇見的任何人打招呼,對於新近結識的女孩子他也是愛答不理的等。在這個實驗中,盧欽斯把這兩段文字進行組合:
在第一組中,盧欽斯讓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而冷淡內向的文字在後麵出現。
在第二組中,盧欽斯讓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而熱情外向的文字在後麵出現。
在第三組中,盧欽斯隻是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在第四組中,盧欽斯隻是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參加實驗的人分別閱讀這四組文字材料,隨後讓參加實驗的人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結果是這樣的:第一組參加實驗的人有將近80%的人認為吉姆是個友好的人,第二組中隻有20%左右的參加實驗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者有95%以上,第四組隻有3%左右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盧欽斯的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對交際個體的認知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先呈現在交際個體大腦中的信息要比後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但是,經過盧欽斯進一步的研究,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一些其他活動,比如說做數學題、聽故事等活動,那麼大部分被試者就會根據自己後來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新最近獲得的信息對這些交際個體的認知起到了更大的作用,這種現象的名稱就叫做“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與首因效應相反的,它指的是交際個體在多種刺激一起出現的時候,其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最後麵出現的那個刺激,也就是說在交往過程中,交際個體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據了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有人也把這個現象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好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其實就是兩人在臨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的一個朋友總是惹你生氣,但是如果在談起你生氣的原因時,你卻大概隻能說上兩、三條而已,其實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也就是還比較生疏的階段,以及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交際雙方都已經很熟悉時期,近因效應對交際個體的影響都同樣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近因效應的心理現象相當普遍。
普輝與張文從小就是同學,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兩個人就是很好的朋友,互相也非常了解。兩人的友誼已經保持了很多年了,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普輝因家中鬧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時張文與他說話,普輝動不動就發火,不給張文好臉色看。在一個十分偶然的情況下,普輝被卷入了一宗盜竊案,張文認為普輝過去一直都是在欺騙他,於是張文便與普輝斷絕了友誼。十幾年的友誼竟然抵不過這一個小小的過失,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近因效應在起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