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之相處,處於心(1 / 3)

有的人本該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有許多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這是因為,活得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隻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裏。

學會分享生活的美味與甘甜

有人說,分享是一種需要。在這個世上,誰都不可能擁有全部的美好,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拿出來,我把我所擁有的美好拿出來,那麼你我就同時擁有了兩種美好。同理,如果每個人能把自己所擁有的那一份拿出來分享,那麼我們每個人幾乎就能擁有全部的美好了。

但事實上,這還並不是分享所能表達的全部意義,分享不但是一種關於滿足的需要,更是一種驅除狹隘的博大與寬廣。

一天,一個女孩在機場候機。為了打發無聊的等待時間,她買了一袋華夫餅後找了個地方坐下,專注地看起書來。不知不覺間,她已經沉浸在書裏的世界,突然,女孩意識到坐在他身旁的男子正一邊拿著報紙,一邊將手伸向他們中間的華夫餅袋子。真過分!怎麼會有這麼厚臉皮的人!女孩本想將袋子拿起來,但想了一想,還是算了,也許那人報紙看得太投入,一時忘了。可就在這時,那人又毫無廉恥地拿起了第二塊。

女孩看著那個堂而皇之的“小偷”,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心想:“我得寬容,就當我施舍給了一個可憐人!”但還是氣不過,於是那人拿一塊餅,女孩也便跟著拿一塊,而那人也像是較勁一樣,女孩拿一塊,他也跟著拿一塊。終於,袋子裏隻剩下一塊餅了。

那人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然後小心翼翼地抓起最後一塊餅將它一分兩半,遞給女孩一半,自己留下一半。女孩驚奇地看著那人,心想他居然是成心的,於是毫不客氣地從那人手中奪過了餅。“也還算有點良心,可是,這是我的餅啊,吃了那麼多居然連聲謝謝也不說!”女孩心裏憤憤不平,賭氣般一口吞下餅,然後離開座位開始登機。

女孩順利上了飛機,這時剛剛心裏不快的感覺也煙消雲散了,於是將手伸進包裏,打算繼續看書。可她突然驚了一下,手停住了,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包裏竟還有一袋華夫餅。原來,自己才是剛剛忘恩負義的“偷吃賊”。而坐在身旁的那人,卻為了維護一個女孩的自尊,毫無怨言地分享了自己的華夫餅!女孩這時又是羞愧又是感激……

這世上,與家人的共同承擔不難,與朋友的不離不棄不難,與路邊乞丐的同情施舍也不難,難就難在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分享。和任何一個陌生人萍水相逢,你都不需要任何付出,也不需要共同承擔任何責任與義務,因為你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因此,一個能夠毫無怨言地分享自己的食物、快樂,甚至隻是簡單地分享一個微笑的人,都必定是一個心胸博大、熱愛生活的人。

以上事例中,男人做到了,他為了避免讓女孩感到尷尬,選擇了忍讓,他與女孩分享的也不僅僅是一點食物,更是一份博大的胸懷。

如果說與廣場的鴿子分享你的麵包,與水池裏的金魚分享你的餅幹是一種美德的話,與朋友分享你的果實與喜悅,與陌生人分享你的榮辱與胸懷,就是一種境界。

分享,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因為任何人都無法脫離團體獨立生存。你必須與人分享你的所有,隻有懂得與人分享的人,你才是博大的,才是寬容的,才能獲得人生智慧。

一個人在自家院子裏栽了一株葡萄樹,經過他的精心照料,幾年後,葡萄藤居然結出了誘人的果實。這人高興極了,便摘下一些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一邊吃一邊說:“真甜,不錯!這多少錢一斤?”這人說不要錢,但拗不過商人的堅持還是收了錢。

這人又摘了些葡萄送給縣令,縣令接過葡萄深思了片刻卻不肯動手品嚐,隻問:“你有什麼事要我幫忙嗎?”這人再三表示沒什麼事,隻不過想讓他嚐一嚐而已。

接著,這人又摘下一些送給鄰居少婦。那少婦很意外,而她的丈夫則在二樓謹慎地觀察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這人隻好搖搖頭走了。

最後,他吆喝一位過路的老人來嚐葡萄。老人嚐了一顆後,高興地說了聲:“嗬,真甜!”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那人聽了高興極了,因為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懂得分享他的快樂的人。

不懂得分享的人是痛苦的,因為他們品嚐不到葡萄的甘甜,更品嚐不到多一份的喜悅。試想,如果有一天你成功了,會不會將自己的成功和榮耀與他人分享呢?就像這棵長成的葡萄樹,如果你想獨享它的美味與甘甜,而把它用籬笆囚禁起來,反倒會引來偷食者,甚至會有人氣不過而將它砍掉。相反,如果你能取下一些分食給附近的人,總能找到一位知音同你一起分享這份甘甜與喜悅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狹路相逢,勝者未必一定是勇者,即便勝在一時,也未必能將勝利持續到底。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不懂忍讓,為爭一時之意氣而毀了自己的前程。

“讓一讓,六尺巷。”幾百年前,宰相張英的做法就為後人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談。有時退讓未必就不能向前,當你深切感悟到這一層時,就得到了真正的智慧。

適時後退並不是怯懦,相反你會因為寬容忍讓不退而進。對待一些人和事,未必隻有動勇才能解決問題,多一些寬容,多給別人讓出一點空間,彎下腰並不是代表輸,或許還能讓你贏得更光彩。

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基礎。否則的話,斷了別人的路,也會斷了自己的路。

當我們麵對流言蜚語時,不需要出麵與人分辯。流言止於智者,在真相麵前,它終將不攻自破,因此與其為流言辯駁,不如通過自己的行動早些讓結果水落石出。

林肯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受到許多流言的攻擊。當身邊人在冥思苦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他如此解答:“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也就無關緊要了;如果結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我花十倍的力氣來說自己是對的,也不會有用。我盡我所知、盡我所能地去做,直到把事情做完為止。”

的確如此,要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是清白的,不是用嘴去辯駁,而要用行動來證明。流言也未必僅限於對一個人的詆毀,不論麵對哪種形式的流言,我們都要沉得住氣,千萬不能自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