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忍讓,讓胸懷更寬廣(2 / 2)

明朝的時候,在蘇州城內有一個掌櫃開了一間典當鋪。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掌櫃正在裏屋算賬,忽然聽到從外麵櫃台傳來了爭吵聲,於是他趕緊跑出去看,原來是附近鄰居王老頭正在與夥計吵得麵紅耳赤。這個掌櫃一向堅持“以和為貴”,所以,他先安撫了兩位,而後對夥計訓斥了一通,可是沒想到王老頭卻不買賬。

王老頭板著臉,沒有絲毫緩和之色,他站在那兒很嚴肅,一句話也不說,好像是誠心來找碴兒似的。這時,夥計湊到掌櫃耳朵旁對他說:“這個王老頭就是不講理,前幾天,他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你說哪有這樣的事?我還沒來得及解釋,他就破口大罵。”

掌櫃微笑著點了一下頭,讓夥計先去打理生意,然後走到王老頭跟前很誠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您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一身體麵的衣服。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您老就消消氣吧!”

還沒等王老頭辯解,掌櫃已經吩咐夥計查了一下賬目,看看王老頭是什麼時候當的衣服,又從別的地方拿了四五件棉衣。他把棉衣遞給王老頭,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一定要穿的衣服,這件罩袍在你拜年時用得著,這幾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你先把這些東西拿回去,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

誰料這個王老頭仍然很頑固,拿著衣服,連招呼都不打就走了出去,掌櫃並不在意,還拱手送他出門。

結果,沒過多久,王老頭就死了。原來這個王老頭是來敲詐的,來典當鋪之前,他已經服了毒。因為負債累累,沒有別的辦法,所以想到此招,可沒想到典當鋪的老板這麼對他,所以最後沒得逞。

掌櫃若有所思地對夥計們說:“我並沒有想到王老頭是來敲詐的,隻是心想王老頭敢來無理取鬧,說明他一定遇到什麼事了。在我當夥計的時候,我爹就常說:‘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麼很可能就會釀成大的災禍。”

故事中的掌櫃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沒想到忍一時卻免遭一場災難。試想一下,假如掌櫃沒有忍讓王老頭,和夥計一樣和他討價還價,那麼王老頭很可能會死在典當鋪,那麼掌櫃就要賠償。語言有時候像刀子一樣會殺人,無論是鄰裏之間還是和陌生人,“以和為貴”才是生存之道。

忍讓是一種成熟睿智的氣度,它能避免無謂的衝突、摩擦與麻煩。忍讓是一種心態,是一種以寬廣的胸懷與平和的心態看清人世滄桑的更高境界。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體,善於忍讓才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