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每年都會有很多人進入大學,也會有很多人不能進入大學,不能進入大學的人或對大學充滿向往和惆悵,或對大學不屑一顧,進入大學的人有緊張,有興奮,有失望,有迷茫,有一種若有所失、難以言表的感覺。

在中國現在的教育模式下,從中學到大學,無論學習方式、生存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是一個飛跨黃河似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此之大,大到讓許多進入大學的人在一時之間,甚至在大學生活結束以後都不能夠適應,都不知道何種行為才是大學中最正確的選擇。

雖然不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大學生活,事實上,有很多成功的人是那些不能進入大學而對大學充滿向往和惆悵的人,但觀察所有經曆過大學生活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都可以從大學窺探一些痕跡。成功的人從大學裏開始起飛,不成功的人在大學裏開始頹廢。開始起飛者有自己的行為,頹廢著的人也有自己的行為,行為的不同最終也是緣於心中對自己應該在大學裏如何行為的認識不同。

然而大學並不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秘境,它也隻不過是一個多功能具有中,它是一個教育機構,它是一個知識寶庫,它是一個舞台,它是一個群體的組合,它是一個地方,它是一段時期,它是你一生上下連接的一個階段。

大學是一個教育人的地方,大學更是一段難得的人生經曆。清華曾經的著名校長梅怡琦有一段名言:“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其中隱含的意思明顯,大學與其他教育序列中的小學、初中、高中之不同,在於其中生活著大師,在於在其中可以聆聽大師之教益,而在教育意義上,大學與小學、初中、高中並無二致。反過來說,進入大學的人必須秉承從小學裏培養而來的一貫的接受教育之心,繼續在教育中充實自我。接受教育並不是一個聽著讓人難受的詞語,也不是一個讓人被動接受的詞彙。在大學接受教育,絕對不是被動地等待被澆灌、被培養,而是一個主動尋找能夠給予自己成功資源的過程。上大學,其實就是到成功資源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最有利於自己的成功資源。

成功並非偶然。成功的人需要各方麵的素質,心理的、身體的、思想的,而這些隻能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大學是人生中積累成功所需資源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接受教育之心,自我高視,自我放縱,錯失了應該積累的資源,當大學結束,不但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學生,其以後的成功幾率也會大大降低。萬事心為先,沒有心理的動力和主動願望,是不會有一個從大學裏開始起飛的成功人士的。

當然,真正的大學不是給我們一個生存的飯碗或者成功的標誌。也許,我們以前的大學,以及現在我們很多人腦子裏的大學本身就代表著人生的成功,代表著為整個人生的成功提供保障。而現實並非如此,大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而漸漸變成了普及性的教育。大學給予進入大學校園的人的不再是天然的成功,再不是一個固定的生存資本。今天的大學,僅僅是一個集中著成功資源的教育基地。

大學是一個舞台,所以在學習之餘,你不必在如小學、初中、高中裏度過自己一段又一段沉悶的空閑時光,你有權利也有義務讓自己生活的豐富多彩,真正實踐人生的多變和繁複。在這裏你可以盡情展現自己,博得他人的羨慕和敬佩,同時也要學會在他人盡情展現自己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羨慕和敬佩。如何恰當地展現自己是一個技巧,如何恰當地在他人展現自己的時候表達自己的羨慕和敬佩也是一種技巧。人生是一個舞台,大學是一個小舞台,人生是個大舞台,小舞台雖小,在其中“表演”的經驗一樣能夠在大舞台上改裝使用。這應該在大學裏學會的角色扮演的技能,便是為自己的人生定位,並學會在自己的角色裏成功。

大學是一個群體的組合,這組合由千萬個你我一樣的個體組成,相貌各異,思維不同,行事風格不同,彼此的相處會為我們帶來不少的笑,也會帶來不少的衝突煩惱,獨自離家在外,沒有了父母親友,是對自己的一個考驗,也是學會如何與他人的相處最佳時期。成功裏有智商,也有情商,智商由先天和後天的知識積累決定,情商由性格和與他人相處的經驗決定,而真正獨自與他人相處的經驗應該從大學裏開始培養。

大學是一個地方,它是一個空間概念;大學是一個時期,它是一個時間概念。在空間上,你由依靠父母變為大部分時間獨自在外,這是由依靠父母到為了工作後獨立生活的過渡;在時間上,你由此成年,無論身體上、思維上、知識上、還是行事方式上,它連接了你的未成年和你的成年。無論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大學都是人生上下連接的一個階段,它是人生進入正軌的最後一次全身心、全時間的準備,它是一次實習人生的機會,也是差不多唯一的一次機會,在這個機會裏,準備的成功與否,便是以後成功與否的一個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