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在《自述:我這一生》中有這樣一段話:“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高峰和低穀,表麵上看起來,好像是兩個絕對對立的概念。世人都想站在高峰,誰都不想處於低穀之中。且不說高峰和低穀都是我們人生必然的經曆,無法逃脫,事實上,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密切聯係的,它們互相依存,互為因果。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道出了福與禍之間的轉換關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所說的“福”就是人生中的高峰,所說的“禍”也就是人生中的低穀。明白這其中的辯證關係,我們大不可不必為禍而極憂,為福而極喜,無論什麼時候,都應保持頭腦清醒,在順境的時候懂得居安思危,在逆境的時候也不要氣餒。
有時,那些看似是福的事情於我們而言,也許並非好事,就如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一般,一直處於安樂的狀態,反而可能倒大黴。芬蘭國家公園應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隻在籠子裏關了4年的禿鷹。事過三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對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時,一位遊客在距公園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裏發現了這隻禿鷹的屍體。那些愛鳥者頓時群情激憤,紛紛發表言論,抗議獵鳥者缺乏人道。但解剖後,人們驚詫地發現,禿鷹竟然是死於饑餓。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凶悍的鳥,甚至可與美洲豹爭食。然而它由於在籠子裏關得太久,遠離天敵,結果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鳥兒們會因過於安逸而死,人類何嚐不是如此。還有一句成語叫得失之患,看那些擁有過多福事的人,往往會沾染上這個毛病,這時,擁有就成為了一種負擔,一種痛苦了,當失去時,這種人所承受的痛苦要比一般人大得多,也可以這麼說,因為爬得太高,所以摔得越慘;而生活中的那些壞事也可能並非壞事,君不見,從古至今,那些有所成就的大人物,莫不是經曆了許多禍事。他們是倒黴的,但同時也正是這些禍事成就了他們。正如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說:“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其實司馬遷也應該把自己算在這其中一個,多少大文豪都是在倒過大黴之後,才寫出了驚人之作。
禍事確難讓人接受,然而其中卻可能隱含有更大的成功因素,經曆逆境,也是成大業的一種很有效果的資本。人們的本領就是從經曆的困境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許多成大事者,成長於逆境之中,最後,他們都改變了自己的逆境,取得了成功。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隻要我們去用自己的毅力和真實的行動去征服禍事,那麼,不利的因素也能轉化為成功的種子。
其實,世間的事就是如此,換個眼光,換種心態去看世界,你會發現無論是福還是禍,都有其兩麵性,在高峰和低穀這種兩種極端的狀態中,無論我們正處於哪種狀態,哪個階段,隻要保持好心態,順境時不忘危險,逆境時保持積極,就能平平安安地走過人生的峰與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