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衛生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委共同組織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經過各省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監測工作按期完成。這次監測結果表明,七五期間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指引下,隨著國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逐步得到加強,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又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主要表現在:
1.身高明顯增長。省會片漢族7-22歲城市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1.80厘米、1.15厘米,鄉村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2.09厘米、1.58鹿米;藏族7-18歲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1.72厘米、1.04厘米。其中省會漢族城市13歲男生平均增長達3.62厘米,12歲女生平均增長2.34厘米,鄉村14歲男生平均增長3.76厘米,12歲女生平均增長3.45厘米。^
2.體重明顯增長。省會片漢族7-22歲城市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2.04千克、1.15千克,鄉村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1.34千克、0.80千克,藏族7-18歲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0.80千克、0.81千克。其中省會漢族城市13歲男生平均增長3.91千克,12歲女生平均增長2.56千克,鄉村14歲男生平均增長2.84千克,12歲女生平均增長2.28千克。
3.反映速度的身體素質指標50米跑成績明顯提高。省會片漢族7-22歲城市男、女生50米跑成績分別平均提高0.1.2秒、0.11秒,鄉村男、女生分別平均提高0.21秒、0.18秒I藏族7~18歲男、女生分別平均提高0.16秒、0.19秒。其中藏族11歲男生平均提高0.28秒,14歲女生平均提高0.21秒。
4.反映爆發力的指標——立定跳遠成績明顯提高。省會漢族7-22歲城市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加4.38厘米、1.71厘米,鄉村男、女學生分別平均增長9.99厘米、6.69厘米。壯族15歲男生平均提高13.15厘米,10歲女生平均提高9.04厘米。
5.反映力量素質的指標一一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臥起坐成績明顯提高。省會片漢族13-22歲城、鄉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分別提高0.54次、0.94次(7-12歲城鄉男生斜身引體向上成績分別平均提高7.12次、9.81次);7-22歲城、鄉女生仰臥起坐成績分別平均提高5.41次、6.45次。
6.幾種主要的常見病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漢族省會片7歲組學生為例,與1988年14省市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資料進行粗略比較,細蟲感染率、低血紅蛋白檢出率、乳牙齲齒患病率分別下降10.70%、3.44%、6.45%;而回族、朝鮮族、黎族的蛔蟲感染率,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尼族、水族、土族、撒拉族的齲齒患病率,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水族、納西族、撒拉族的低血紅蛋白的檢出率則明顯低於漢族。
但也應看到,全社會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關心仍然很不夠,不少學校對體育衛生工作仍然很不重視,一些教育部門對這項工作抓得不夠落實,因而個別的身體素質和部分健康指標尚未得到明顯改善,例如:學生耐力有所下降;近視眼、齲齒患病率仍然很高,部分地區和少數民族低血紅蛋白檢出率與細蟲感染率較高,體重不足(含營養不良)及超體重(含肥胖)的檢出率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