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仲夏五首(1 / 1)

活著,守著界碑

死後,守著墓碑

寥寥十二字,高度凝練地寫出了人性中消極的一麵,即以“守”為核心的人性弱點,如聚斂占有、封閉排他等。它在人性中雖不占主導地位,但又確確實實普遍地存在著。“守著墓碑”是“守著界碑”的伸延,且深刻地道出了這一人性弱點的頑固性。

一場大火把曆史燒焦

孔子的《春秋》也未能幸免

所以,如今隻剩得半部

此詩析字兼詠史,構思至巧。秦始皇吞並六國後,統一了文字,將“秦”字寫成了現在的模樣,取“春秋半部”之寓意。殊不知,“春”少了“日”便天昏地暗;“秋”少了“火”則悲愴淒涼。嬴政自稱為皇帝,夢想子孫萬代穩坐江山,誰料想傳至秦二世後便壽終正寢了。關於“秦”字,還有一副絕妙的對聯。民國十五年,一家報紙出一上聯“章貢合流成贛水”征下聯。在江西省南部,有兩條河,一條叫章水,一條叫貢水,這兩條河流到贛州彙合後,叫做“贛江”。有人以“春秋半部剩秦灰”應對,被評為第一。這下聯對得非常巧妙,它擷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成“秦”字,又說明孔子所作的《春秋》,在秦始皇焚書時被焚毀一半,現在流傳下來的是焚剩的半部。

無題

詩歌進入了寒冷的冬季

詩人們在角落裏抱成團

相互取暖

如今詩歌進入“淡季”,說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未免有點誇張,但它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歌的現實狀況。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文學藝術日漸沉落的今天,詩歌似乎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隱者,隻遊蕩於詩人圈裏,做做清客。我們這個曾以詩取仕的國度,我們這個至今仍以詩彪炳史冊的民族,怎能沒有詩啊!一個沒有詩的民族,無疑是一個沉寂的民族!這種現狀既是詩人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此詩把這種現狀演繹得形象而貼切,引人思索。厲凱騰《反差》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類似的問題:“詩歌沉入深淵/浮起了/一群詩人”。

沉思

冬日,我佇立河邊

審視那隻擱淺的破船

以及兩岸水的足跡

冬天來臨,山寒水瘦,一派凋敗景象。詩人佇立河邊,滿目蒼涼!詩中隻述所見,未言所思,但我們可以通過詩中的兩個意象——“擱淺的破船”與“兩岸水的足跡”去破解詩人之所思。這兩個意象所蘊涵的“意”是有區別的,我們應當分別解讀。那隻“擱淺的破船”像是一位垂老的英雄,如今已雄風不再。或許它往日曾有過一番搏擊風浪的爭渡,此時卻橫在這遠離濤聲的灘塗。那根長長的探路的竹篙呢?那塊清脆地拍擊浪花的槳板呢?那片受春風的鼓動而張足的白帆呢?一切都已成為了記憶!或許它還在懊悔當初為何不做最後的起錨,哪怕是一次永恒的漂泊!“兩岸水的足跡”,則讓我們想起一句古話:“人過留名,鳥過留聲!”再加上一句便是:“水過留痕!”水滿河床的時候,隻有流水,沒有“足跡”,而一旦水落石出,河床袒露,一切便昭然在目。人生的足跡何嚐不是如此?所以當謹言慎行矣!

故鄉的黃昏

鳥兒們馱著夕陽

匆匆趕路

它們的家比路還遠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陶淵明描繪的一幅黃昏歸鳥圖。《故鄉的黃昏》中所展現的圖景無疑受到了它的影響,但絕不是複製,而是在借鑒中有創新。“馱著夕陽/匆匆趕路”以工筆狀物,形象地表現出倦鳥歸巢的情態。尤其“它們的家比路還遠”一句,更讓人覺得無比新穎,前人所未道矣!這幅歸鳥圖可以說不僅是作者故鄉人,也是眾多山裏人的生活圖景。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生活的路卻總是那麼漫長,幸福總是在前方,在“比路還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