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中的雙關指的是利用詞語同音或多義等條件,有意使一個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麵上說的是甲義,實際上說的是乙義,類似我們平時所說的一石二鳥、一箭雙雕、指桑罵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修辭學上一般認為雙關包括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兩種。
諧音雙關。即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在意義上亦此亦彼。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便是故意以“晴”諧“情”,給人以情思如夢之感。唐淑婷的微型詩《圓月》也運用了類似的手法:“一海碗濃得發稠的鄉情/我用十五個夜晚飲盡/誰又悄悄將它斟滿?”其中“稠”諧“愁”,具有雙關的修辭效果。
語義雙關。即借用同義的詞語來表達一個雙關的意思。如鍾霞的《蜘蛛》:“謝絕兒童上網!”“兒童”與“網”均語義雙關。再如王豪鳴的《貞潔女人》:“勒緊褲帶/過日子。”作為一個“貞潔女人”,從物質到精神她都必須“勒緊褲帶”。
其實,構成雙關的因素還很多。結構關係兩可也可構成雙關(有人認為屬於歧義)。如漁樵的《牛》:“它一使勁,地球/裂開一道傷口/此牛真牛。”“真牛”是一個偏正短語,由於“牛”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形容詞,所以這個偏正短語既可以是“形+名”的定中式,也可以是“副+形”的狀中式。作定中式解,“真牛”意謂“真正的牛”(不是假的);作狀中式解,意謂“真正地牛”(確實厲害)。由於結構關係兩可,“此牛真牛”變得語義雙關,幽默有趣。兢山風影的《蒼》(“草簷下/糧囤裏/空空如也”)則呈現出另一種情形。它將字形與字義融合在一起,從而顯現出一種機趣。詩中的“空空如也”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其中的“也”是語氣助詞,詩人卻故意將“空空如也”曲解為“空空如‘也’”。“倉”下偏旁“”,形似“乜”,中間加一“丨”便是“也”,故曰“空空如‘也’”。
詩句分行有時會出現詞與短語交合的現象,它們的結構關係既像合成詞又像短語,因而產生出複合意蘊。如孔孚的《落日》:
圓
寂
此詩隻二字,不分行則為“圓寂”,佛教的一種超越凡塵的靜謐境界,有“寂滅、解脫”等義;而分行後則既可看成是“圓寂”一個詞,也可看成是“圓”和“寂”兩個語素構成的短語。作短語時,“圓”繪夕陽之形,“寂”言世間變得萬籟俱寂。唐淑婷《鳥籠》(“關/愛”)和《鞋》(“知/足)”亦屬此類。
五是詞語置換。即用讀音相同的字詞取代句子、成語(或短語)中的字詞,給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如唐淑婷的《浪》:
拍岸
叫
絕
將“拍案叫絕”中的“案”置換為“岸”,音在此而意在彼,真令人拍案叫絕!她的《落葉》也是如法炮製:“揮金/入/土。”這不就是由“揮金如土”而來嗎?
六是超常搭配。這種超常搭配呈現出多種情形,一種是超常偏正結構,一種是超常述賓結構,一種是超常述補結構,我們可把這種句子的結構技巧看作是強化詩意的手段。
超常偏正結構,可分三種情況。
一曰“移就”。就是有意識地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如鄧芝蘭的《憶》:
一枝很瘦的往事
有幽香
來自淡淡的故人
“很瘦的往事”、“淡淡的故人”都屬於移就,尤其“一枝……往事”更是給人以陌生化的感覺。在這裏“一枝”所表示的不是“實量”,而是“虛量”。另如“夏日,荷塘裏舉起一朵朵粉紅的浪漫……”等。
二曰“反飾”。即中心語與修飾語錯位。如冰木草的《冬》:
最先於雪之上
盛開的一朵
是梅的寂寞
若將“一朵/是梅的寂寞”改為“一朵/是寂寞的梅”,則索然寡味矣!另如月色江河的《中秋月》:“王維筆下的一粒紅豆/落在誰的心頭/都是一把刀子的鋒利”,把“一把鋒利的刀子”說成“一把刀子的鋒利”,從而使詩句更具有藝術彈性和張力。
三曰“副名結構”。幾乎所有的傳統語法書都說副詞不可直接修飾名詞,然而語言事實卻對傳統語法提出了挑戰。比如“這個女孩非常陽光!”請問在這一表述中有什麼樣的語詞能超越“非常陽光”這個“副名結構”短語?這種“副名結構”在微型詩裏到處可見。如青葉的《遙望》:
月光粼粼著停風的河
思念搖得很輕很靜很蘆花
隨著波紋緩緩靠岸
還如佚名的《愛情》:
天上飛的
水裏遊的
鴛鴦最中國
“很蘆花”、“最中國”便是“副名結構”短語。這種超常搭配的短語看得多了,我們便好像忘記了語法規範,反倒覺得這樣說更顯得用語經濟、洗練、詞約意豐。
超常述賓結構,是一種“錯位”的動賓搭配。如陳榮華的《鬥笠》:
鬥笠是山村的屋頂
無論晴天雨天山裏人
都在屋子裏種生活
“種生活”這種搭配很有表現力。“種生活”屬“動+名”式,還有一種“動+形”式,如“走向大海的蔚藍”,與“走向蔚藍的大海”相比,優劣分明。
超常述補結構,即用以說明謂語的補語超出常規。如任少雲的《無題》:
天,藍得很高
直到
心頭發慌
“藍得很高”這種說法無疑是很新穎的,也是很有表現力的。與之相類的還如“夜黑得很深刻”等。
誠然,在其它體式的詩歌裏也常常使用這些技巧,但那是局部的,不像在微型詩裏,技巧成為成就詩的關鍵,有時簡直就是在“耍技巧”。雖然說對世界萬物的獨特體驗、感受和一種近於天籟的直接傳達比任何技巧都重要,但是通過技巧我們總是可以對表達的對象獲得一種特殊的認知。
在此,還有必要說說微型哲理詩與格言的區別。有些微型詩,尤其二行詩類似格言,似不好區分。其實,是詩非詩,應以意象論之。說格言非詩,是因為格言有意無象,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格言而非詩。但是,“勤奮者的驛站/懶惰者的港灣”(黃京定,《床》),則是詩。詩與格言的根本區別在於詩通過意象表達作者的思想,同時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而格言是含有勸誡意義的話,無須借助意象表達。再則,格言不需要有題目,而詩則必須有題目。
微型詩在詩歌大家族裏就如同鳥族裏的蜂鳥,盡管它體型小,但與大雁一樣也是一個自在、鮮活的生命體,它有自己自足的世界,其生命力絕不會因為其體小而弱於其他生命體。孫玉石先生說:“一部數千行的長詩可以淹沒於曆史的塵埃,一首幾行的小詩卻可以放射著永恒的藝術光彩。”這是已被曆史所證明的。我想,這部詩集裏的不少作品定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定將放射著永恒的藝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