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則動,不時則靜。
——《管子》
春秋時代,在周莊王十三年的時候,齊國君主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部隊由大將鮑叔牙率領。部隊到達魯國的郊外時,魯莊公知道了,請了一名謀士,一起去迎敵,這位謀士名叫曹劌。
兩國的兵將都整齊地列隊在郊外,齊國的鮑叔牙剛剛打了個大勝仗,非常驕傲,根本不把魯國的軍隊放在眼裏,上來就命令衝殺,並且發出告示,誰先攻占陣地,就有重賞。
這一邊魯莊公聽到齊國的戰鼓震天響,齊軍已經衝過來,內心非常著急,也急著命令,擊鼓迎敵。
這時候,謀士曹劌出來製止他,並說:“大王,現在齊國的官兵士氣正高漲,我們急於迎敵對我們很不利。最好先不要出戰,等待時機。”
魯莊公聽了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就下令收兵,站好陣型,不準亂動。
齊國的軍隊衝到魯軍陣前,魯軍固若金湯,無機可乘,齊軍隻得後退。鮑叔牙很驚奇,又鳴鼓衝殺,可是魯莊公那邊仍然是巋然不動。鮑叔牙更奇怪了,心裏想:“莫非是敵軍膽小,害怕作戰?我已衝了兩次,他們都不敢動,如果再衝一次,他們肯定會亂了。”於是又發起第三次攻擊。
這邊魯莊公也十分奇怪,更著急,正在這時一直在觀戰的曹劌沉著又迅速地對魯莊公說:“現在是時候了,鳴鼓出擊!”。
已經憋了很久的魯國官兵,立刻鬥誌昂揚。戰鼓齊鳴,如雷鳴一樣劃破天空。士兵們在戰鼓的響聲中,如餓虎撲食一樣地衝了上去。
魯軍隻是第一次鳴鼓,而齊國卻已是第三次鳴鼓了。前兩次鳴鼓,魯國沒有動靜,齊國士兵們的情緒已經鬆懈了,心想這次也不會交戰的。誰知對方一聲鼓響,士兵如大潮湧來,勢不可當。齊軍頓時慌了,倉促交戰,可是鬆鬆垮垮的軍隊,根本抵擋不住魯國的氣勢,大敗而歸。
魯莊公大獲全勝,十分高興,問曹劌:“為什麼我們隻擊一次鼓卻能打敗敵人擊三次鼓?”
曹劌說:“在兩軍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是要靠‘士氣’取勝的。兵將有勇氣就會勝,相反泄了氣就要失敗。鳴鼓就是鼓舞士氣,而第一次鳴鼓時,士氣最旺,沒有交戰;第二次再鳴鼓就差了,勁頭沒那麼足了;第三次鳴鼓,士兵的勁頭已經衰退了,人也累了,這時出擊迎敵最有利。我們一直保持‘士氣’,這時‘一鼓作氣’,肯定會將敵人擊敗。”
成功的奧秘不在於你有多少成功的資本,而在於你在什麼時機運用了這些資本。時機的把握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