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成大事的第八種能力:自知力(4)(1 / 3)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難題能夠“過五關,斬六將”,而有些人會“兵敗如山倒”呢?難道是前者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嗎?其實問題不在這點,而是因為前者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自知稱之為“貴”,可見其是多麼不容易做到;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知其是智慧的一種體現。

誘惑,不能不抵製的魔鬼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有許多與最終目標沒有關係的人或事出現。對於這些人或事,我們稱其為誘惑,如果可以戰勝這些誘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接觸它。這正如懂得如何將錢花在正確地方的人,才可能掙更多錢的道理類似。

2008年南京市破獲了一起傳銷大案,頭目之一竟然是一位大學生。其834名下線幾乎清一色都是在校大學生,涉及33所高校。能否抵製誘惑與受教育程度、與身份地位並無關係。美國華爾街投行的經理、職員們受教育的程度都很高,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沒有抵製得住金錢的誘惑。或者造假,或者詐騙,或者設計了一些最終連他們都看不懂的“金融衍生品”,直接造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

相反,一些生活艱辛、學曆不高的百姓抵製誘惑的能力卻並不弱。例如2008年遼寧省葫蘆島市一位生活艱辛的投注站主任任曉春,他替人電話購買彩票中得125萬元,得知中獎後毫不猶豫地立即通知中獎彩民。

那麼,什麼影響誘惑呢?從小的習慣,這就是答案。美國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果汁軟糖實驗發現:一個人在孩童時期應對誘惑的表現,影響他日後的人生。20世紀60年代加利福尼亞斯坦福大學的沃爾特·米舍爾教授,在一所幼兒園進行了這次試驗。他在數十名孩子麵前放了一些果汁軟糖,並且告訴他們誰能夠等他回來再吃糖就可以再多得一塊,十幾分鍾過後他回來了。結果,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他剛一走便吃了糖;另外三分之一則堅持了十來分鍾後便吃了糖;最後三分之一則等教授回來兌現承諾多給了一塊糖後才吃了糖。

14年後,米舍爾教授對上述的孩子進行了重新調查。此時,這些孩子已經或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或開始了工作。調查結果是: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缺乏自信,與同齡人相處不好;最後吃糖的則交際能力強、有主見且學業出眾。由此,米舍爾得出結論:對待糖果誘惑態度與日後成功與否有關,等待的時間越長,以後生活就越幸福、越成功。

上述實驗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抵製誘惑的重要性,眼前的利益唾手可得,因此,人們便以為先幹了這個再去做自己想幹的事情也不遲。殊不知,這樣做長久下去,就會養成一種隻顧眼前利益的缺點。

上麵的大學生和華爾街的高級經理們便是為了賺取眼前利益,才禁不住誘惑從而從事了傳銷。那些沒有馬上吃糖的孩子,從小就有抵製誘惑的理性,由此長期下去便事事用“長遠目光”看待事物,具備了抵製誘惑的能力。

放棄,是另一種選擇

有的人,為了眼前利益,對於自己毫不了解的事物也非常感興趣。結果,貿然進入不但耽誤了自己的正事,還損失慘重。例如,周圍的人全都投身炒股,但是,你對股市毫不了解,本不應該去湊熱鬧。可遺憾的是,許多人抵抗不住誘惑,看到別人都賺到了錢,自己也忍耐不住開始炒股了。結果正應了股市中的一句順口溜:“地球進去也會變成乒乓球出來。當我們沒進入股市的時候,傻子都在賺錢;當我們興衝衝地闖進去之後,才發現自己是傻子。”

其實,放棄也是一種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如果抱著自己的弱項不放,那就荒廢了自己的強項。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強項和弱項的抉擇。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興趣與生活。做那個特長比做這個特長賺取財富和名聲更容易,但它卻不是自己的最愛。因此,就產生了先做哪個的問題,人生路上會有多種選擇,選擇並不簡單,它既不能灑脫得像脫一件衣服那麼簡單,也不能躊躇得像遊走於油鍋與火海之間那麼困難。隻能憑借對自己的了解,從事自己有特長的、自己有興趣的事業才是最好的事業。不能看別人如何生活,就改變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