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話雖平淡,卻值得深思。之所以說人生如戲,是說它的無常,它的出人意料。譬如說,父母望子成龍,嘔心瀝血教育出來的卻是個庸才,這樣的事,難免讓人扼腕唏噓。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於是他們就按照自己所謂的“成才秘笈”教育兒女,甚至越俎代庖地為孩子作著很多關鍵性的抉擇,譬如說,上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工作。很多的老師也是如此,他們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是否聽話。於是,是否聽話、成績好壞,成了評判學生好壞的標準,好壞之分也由此而來。
在他們的眼裏,好學生,就是成績又好,又聽話的學生;壞學生則是成績差,不聽話的學生。父母和老師常常以好學生為榮,以壞學生為恥。這樣,好學生常常得到的是掌聲和讚揚,他們是父母的乖乖仔,老師眼中的紅人;而壞學生常常得到的是批評與責罵,父母恨鐵不成鋼,老師罵其不可救藥。
毋庸置疑,不論你曾經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都有過相類似的經曆。然而,當我們走出校園,真正踏入社會,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曆之後,你就會發現,現實與父母、老師所期待的有著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別。
在現實的檢驗下,好學生有大出息的少,而大多有出息的卻是那些曾經被冷落的壞學生。
可能你會說,這樣說,有失偏頗,不足為信。但是你回想一下,你曾經的那些小學、中學、大學同學,甚至是身邊的朋友,那些有出息的人是什麼人呢?我的經曆可以印證這一點,曾經隻知道說大話,泡妞的某同學,現在是某房地產公司老總;曾經七門成績才300多分的某同學,現在是一個連鎖超市的老總,全國有60多家分店;而我這個曾經嚴重偏科的差學生,卻是幾家大公司的營銷顧問。而那些好學生呢?好的則是老老實實拿著微薄的薪水,被房貸逼成“房奴”的打工一族,當然還有更遜者。
個案可能還不能說明問題,偶爾在《商界》上看到一篇名為《壞同學為何都當上了老板》的文章,正好應證了我的結論。
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一次回老家,與幾位小學同學相聚。“憶往昔”之後,聊起了其他人現在的情況。謝老大自己辦工廠,資產幾百萬;大王二當包工頭,在縣城買了幾套房;楊拐子從賣盒飯起家,如今在城裏盤下兩家大酒店;小王二靠跑運輸起家,發展到擁有60多台大小車輛的運輸公司。
介紹完之後,大家紛紛感慨:想當年,他們還抄我們的試卷,有些甚至連初中都沒讀,如今卻個個都當老板。而我們這些當初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多半拿著死工資,買不起房,供不起車,境遇很一般。
文章分析說,壞同學之所以能當老板,是因為壞同學臉皮厚、敢於吃苦、有韌性、敢冒險、講義氣。一句話,那些壞同學之所以能夠當上老板,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剛好符合了老板的特質。譬如說,壞同學敢冒險,就是做老板必備的素質。
風險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壞同學從小就有一種冒險精神,雖然每次惡作劇被發現後,都要受到嚴懲,但他們總也放不下那份快樂。因此,在每辦一件事之前,他們想的是怎樣獲得快樂,而不是計算風險有多大。
文章最後總結說,經商光老實本分不頂用,腦袋瓜靈活、行為創新才是硬道理。這話可謂一語中的,不光經商不能太老實本分,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暢銷書《做人不要太老實》可謂道盡了老實人尷尬、被動的人生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