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無形學院”與吃吃喝喝聊聊(1 / 1)

維基百科是這樣介紹“無形學院”的:

無形學院一詞首先出現於Robert Boyle於1646年和1647年寫的兩封信中,信裏描述倫敦小酒館中的午餐會,當時尚無正式的期刊出版,科學家總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書籍,而且透過私人通信、書店瀏覽和私下傳閱等方式來進行交流,此即為無形學院。

科學家一方麵生產信息,將研究成果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傳播出去,另一方麵尋求信息,亦藉由正式與非正式的傳播管道得到信息,正式的傳播管道以圖書和期刊為主,非正式的管道則包括出席會議、電話交談、私人通信以及交換論文初稿等。經由非正式的社交接觸與信息交換,科學家建立起彼此的友誼與討論的習慣,掌握最新科學發展的訊息,此非正式管道即形成無形學院。

廣義的無形學院,泛指科學家之間一套非正式的溝通關係,此現象迄今依然存在,所以,探討學術信息傳播與尋求行為上,無形學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則是這樣介紹“英國無形學院”的(http://myy.cass.cn/file/2006011321881.html):

英國曆史上出現過兩個無形學院。第一個產生於17世紀初,以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為首的一批自然科學家經常聚會討論自然科學問題,並約定把神學與政治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這個自發的、非正式的科學團體,被化學家波義耳稱為“無形學院”,它後來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組織基礎。第二個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以著名科學家J·D·貝爾納為代表的左翼科學家團體。他們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熱情地參加當時在英國出現的SRS運動,探討科學與社會互動的關係問題。這個團體中最活躍的有L·霍格本、J·B·S·霍爾丹以及李約瑟、貝爾納等。在整個30年代的英國,一批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演說、報告、文章和書籍,不斷地從這些左翼科學家那裏發表出來,形成了一股傳播廣泛的小潮流。這個以劍橋大學為活動中心的左派“無形學院”,中心人物是貝爾納。貝爾納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他在30年代初期開始係統探究自然科學史、科學的社會作用、社會經濟因素對科技發展作用等問題,並在1939年發表了《科學的社會功能》這部巨著。在書中,貝爾納比較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製度下科學的地位,論述科學的教育普及問題,指出資本主義的製度已經對科學的積極方麵的社會功能的實現造成了阻礙,應當由社會主義來代表資本主義。左派“無形學院”的活動在《科學的社會功能》問世後可說是達到了高潮。以後,由於蘇聯發生肅反擴大化的清洗運動,劍橋左派的“無形學院”也受到沉重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無形學院”逐漸解體,不再成為一個有力的學術派別。

總之,無形學院指的是學者之間非正式的交流。既然是非正式的交流,“吃吃喝喝聊聊”是很重要的,咖啡尤其不可少。很多優秀的創意,都是在吃吃喝喝聊聊的輕鬆氣氛裏誕生的。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克斯·佩魯茨曾在劍橋自己的研究所內開了一個美食餐廳,吸引科學家到這裏來見麵閑聊,因為閑聊中很有可能激發科學創造的靈感。

下麵再舉另一個例子。

莫裏斯·戈德史密斯(Maurice Goldsmith,1913-1997)是英國著名科學學與科學政策研究學者。Outlook on Science Policy雜誌1997年第3期登載了戈德史密斯的訃告。訃告中說:

阿蘭·馬凱說過,做科學政策研究的通常方式是:找一個研究題目,確定一個可能的資助來源,爭取其資助,做研究,寫報告。莫裏斯的非同尋常的做法是:找一個研究題目,確定在該領域有潛在影響力的人選——然後邀請他們一起吃飯。從某一角度說,這是很成功的方式。

阿蘭·馬凱是英國著名結晶物理學家和具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科學學專家,我曾翻譯過他的文章,“科學氣氛”(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74)。戈德史密斯和馬凱兩人都為科學學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他倆合編的《科學的科學》由中國科學學專家趙紅州先生和蔣國華先生譯為中文,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馬凱為什麼要特意強調戈德史密斯的“請客吃飯”呢?因為,他本人就是貝爾納的弟子,深深嚐過無形學院的甜頭。

中國的公款吃喝風很盛,浪費巨大,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求學問道者之間的“吃吃喝喝聊聊”還是應該提倡的。

遺憾的是,本人在吃吃喝喝方麵屬於超級低能兒(聊聊還湊合),這就意味著在無形學院裏我不是最棒的學生。我的學術成就平平,與此也許不無關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