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泰山——中華之魂五嶽獨尊(1 / 3)

據古代梁人任日方撰的《述異記》:“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傳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從而,泰山成為五嶽之首。那天階坊上對聯寫著“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去拜見外婆崇拜一生的泰山老母,去牽泰山“聖人”的手,感悟泰山天地造化的那分空靈和數千年沉澱的厚重的曆史……

指點江山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形成於25億年前,是第一次造山運動興起的大山;它位於山東省中部,華北大平原東側,京滬鐵路中段。泰山山脈自西向東沿黃河南岸綿延200多公裏。主峰在山東省省會濟南市以南65公裏的泰安市境內,海拔1545米。她東威滄海,西鎮大河,山勢挺拔,奇峰突兀,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曆史悠久,文物眾多,雄偉、奇特、古老、秀麗,是我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載入《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單位。

曆代帝王都把泰山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每逢登基慶典,便來泰山“封禪”、“祭告”刻石記功,相傳,先秦時期限即有72代帝王封禪泰山,道教佛教也竟建寺廟,文人墨客更以遊泰山為快,紛紛前來朝山覽聖,賦詩留言,因而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古寺廟,摩崖碑刻,使泰山成為世間少有的曆史文化及遊覽勝地,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歎,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曆史文化遊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裏坦途綠蔭,溪深穀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跡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鬥母宮、經石峪、五鬆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岱廟建築群

位於泰山下泰安城內西北,麵積160餘畝。創建年代久遠,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後代曆有增修,1928年毀於戰火,現在重加修築。它仿照古代王皇宮建造,總體布局以南北為中軸,分中、西、東三路,兩側配以殿廡、廊亭,四周圍築宮牆角樓。唐、宋、元、明、清曆代皆有擴建和重修。岱廟的主體建築物——天貺殿,巍然矗在一座繞以漢白玉欄杆的長方形石基上,大殿共九間,正麵的重簷之間,懸有“宋天貺殿”匾額,曆代有72個皇帝在這裏舉行過隆重典禮,給“東嶽泰山之神”加冕封號。殿內正中曾供著東嶽泰山之神。現在還存有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跗回鑾圖》,繪的是東嶽大帝出巡和回鑾的情景,畫麵場景陣勢浩大,人物形態生動逼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佳品。岱廟後院有明鑄銅亭一座,又叫“金闕”,是明代萬曆四十三年鑄造的,亭高5米餘。岱廟院內的鐵塔,是明代嘉靖年間鑄造,也是一座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的古跡。岱廟院內碑石如林,書法遺跡密布,有秦刻、漢碑、魏楷、宋幢及明清書法石刻,其中最珍貴的實物文獻要數李斯小篆——泰山秦碑了。另外,這裏還有一字不鑽的宋碑石幢、大字顯赫的明代借宋碑之背刻下的“五嶽獨宗”碑文,以及“飛龍岩”、“翔鳳嶺”、“泰山讚碑”等不同朝代的碑石。“望嶽碑”則以蕭灑流利的草書,刻錄了杜甫著名的《望嶽》詩。

王母池

位於泰山龍山水庫南,又叫“群玉庵”、“瑤池”,內有王母泉,王母池分前後兩院,東為觀瀑亭,西有老君堂、內陳唐代“鴛鴦碑”(即雙碑),是泰山名碑之一。

經石峪

位於泰山鬥母宮東北山峪之中,內容為金剛經全文,北齊人書,字大為半米左右,現仍保留1043字。曆來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五鬆亭

據史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時遇雨,曾在一鬆樹下避雨,後即封此鬆為“五大夫”,即秦代第九等級爵位,後世人不明其意,誤認為是五株鬆樹。此亭之名即誤解所致。亭西山坡有一迎人之鬆,稱“迎客鬆”,“望人鬆”。

十八盤

從對鬆山至南天門,約2裏,盤道兩旁,山峰聳入雲霄,如壁直立,叫石壁峪;東為飛龍岩,西為翔鳳嶺,南天門之下就是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雲梯中間有一石坊,叫“升仙坊”。這架雲梯,高掛天門,矗立於懸崖之間,化天險為通途,使遊人得以攀登而上,直達天門。坊之南是慢十八盤,坊之北為緊十八盤,走完十八盤即登上南天門。

南天門

始建於元代,又叫三天門,門上有摩天閣,門外有元碑“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楹聯,雲“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門內有“未了軒”,門下有摩崖雲梯。

碧霞祠

宋真宗登泰山時,因祭碧霞元君名祠,元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君宮。祠分前後院,正殿蓋瓦、簷鈴均為銅鈴,左右配殿、山門蓋瓦為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