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性——說謊一旦養成了習慣,中學生又難以預計後果,所以就可能會反複出現。
有害性——謊言可能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可能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對自身的健康成長有害,甚至觸犯法律,如作偽證等。
可糾正性——中學生的可塑性決定了這一點,中學生還處在人格和世界觀的形成期,行為容易失調,不良偏向也容易矯正,有效的疏導和可信的幫助,是中學生糾正不良行為傾向必不可少的。
糾正中學生說謊的對策
中學生說謊行為可能會發展成為一種問題行為,可能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中學生處在成長期,說謊的行為習慣是可以糾正的,教育工作者需耐心、細致、正確地誘導,采取適當的方法妥善處理。
1.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
說謊,就是不誠實的表現,糾正中學生說謊的壞習慣,關鍵是培養他們誠實守信的品德。誠實守信是人類的傳統美德,品德信念是行動的指南,誠實的品德有助於中學生正確處理各種關係,采取正確的行動去解決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種種問題。教育者在不斷的教育與引導中要加強對中學生的誠實美德的訓練,要加強教師、家長、學生的榜樣示範作用,以誠待人,讓學生有良好的模仿對象,對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進入社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大有幫助。
2.營造較為寬鬆的環境
要求過嚴、懲罰過重,往往是學生說謊的直接原因。家長教育不妨多些“民主”少點“專製”,讓孩子有個獨立自主的空間。再說孩子在成長階段,怎麼可能不犯錯?有錯能改,知錯就好,給他一個申辯的機會,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或許孩子就會少說謊、不說謊了。學校教育“嚴”的同時要注意寬容,允許學生改正錯誤,給孩子台階下,提供幫助讓孩子“圓謊”,或許學生會誠實地跟老師說“老師,我說謊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教育效果會比“嚴字當頭”要好得多。寬鬆是一種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美德,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寬容、和諧、友善,孩子就會主動跟你談心,交流心裏的想法,你再與之討論,說明利害,明析是非,這時的引導教育會更有效。研究表明,通過疏導的辦法使學生減少說謊要比懲罰的方法有效得多。
3.不要小題大作,要了解真相,正確引導
中學生說謊都有各自的原因,教育與處理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全麵地了解事實真相,給學生陳明各方麵的利害,堵住學生下次說謊的借口。
有位學生向來喜歡玩電遊,一次上學遲到,老師問原因,他說堵車,老師批評了他,以為他又去了電遊室,他覺得很委屈。後經老師了解,才知道他是去參加義務獻血,怕誤了課程,放棄休息,來晚了又不想同學們知道,所以他說謊了。這位學生的謊言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公益事情,理應大加讚許,老師知道實情後仍要保守秘密。像這樣的“真實、善意的謊言”也不少見,教育者處理時需要注意方法方式,不可打擊學生做好事的積極性,也不可姑息學生說謊的行為。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說謊是人的本能。說謊在現實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它並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可怕,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強調要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格。的確,誠實守信是一種良好的品質,但我們不能強求學生不分場合一律要求誠實守信,我們應該對誠實守信與不說謊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據專家研究發現,無論是重點中學的學生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不同程度上都說過慌。中學生說謊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但他們的說謊心理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教師應該對中學生的說謊現象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針對他們不同的情況進行,耐心地進行不同的教育。
4.要當好表率,成為孩子模仿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