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40 采用迂回戰術麻痹對手(1 / 1)

人們都願意走直路,沐浴著和煦的微風,踏著輕快的步伐,踩著平 坦的路麵,這無疑是一種享受。沒有人樂意去走彎路,在一般人眼裏彎 路曲折艱險且又浪費時間。然而,人生的旅程中彎路居多,山路彎彎,水路彎彎,所以喜歡走直路的人也要學會繞道而行。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經營者難免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那些 胸懷大略的企業經營者,為了實現某個目的,達到某種目標,不但懂得 變通,而且更善於變通。先予後取,都是他們在競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 的變通策略。最後,他們總能奪回主動權,占據競爭中的製高點。

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在他的《間接路線戰略》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20世紀80年代初,當各國汽車廠商大舉進攻美國市場時,他們都麵臨過來自美國本土汽車界同行的打壓,可謂是步履維艱。實力最為雄厚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卻沒有像各國汽車廠商那樣長驅直入,而是采取了先與美國合資再獨資辦廠的迂回戰術,獲得了美國人的信賴。之後“豐田”公司獨資建立了汽車製造廠,並以此為大本營,步步拓展在美國的勢力,打開了美國的大門。“豐田”公司采用這種繞道而行的變通方式,麻痹了美國人,淡化了競爭氣氛,緩解了美國汽車同行奮力抵製的災難性影響,從而為自己順利走進美國汽車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現了占有美國汽車市場份額的目標。

繞道而行,並不意味著你麵對人生的紅燈退卻,也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要審時度勢。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經營者們限於自身的實力,在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很少有投資者能直線發展。因而人們采用繞道而行的變通方法:避敵鋒芒,克己之短,借人之勢,以期達到最終的目標。

無獨有偶。類似這種在競爭中繞道而行,麻痹競爭對手的例子在我國古代也屢見不鮮。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成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斬除劉邦,劉邦佯裝上廁所,才得以僥幸逃脫。

此次脫險後,劉邦迫於項羽的勢力,隻好率領人馬暫退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造成不再返回關中的假象。其實劉邦意圖消滅項羽,奪取天下的雄心一天都沒有動搖過。

隻是他限於自身的實力薄弱,隻好退卻,以便為他日東山再起積蓄力量。

劉邦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力量逐漸強大起來,軍事上有了可以倚重的韓信;安國安邦,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保證糧草等後勤工作有可以依靠的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有張良。有了這三個賢能之士的幫助,劉邦自知已經勝券在握。公元前206年,他任命韓信為統帥,出兵東征。

出征前,韓信命令士兵去修複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複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口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韓信明修棧道

的行動,果然奏效,吸引了敵軍注意力,並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般來說,人們的常規思維方式是講求“搶人之先”、“先發製人”、“爭奪製高點”。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遇事就需要換個角度,換種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在與敵的爭戰中,采用繞道而行的變通方法,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有時候,最短的路線未必是最省時的路線。在直路不通的情況下,繞道而行可以讓我們更快到達目的地。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走到路的盡頭,發現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千萬別沮喪,不妨回過頭來,繞道而行也許便可以找到一條新的路,所以世上隻有死路,沒有絕路。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麵對“絕路”,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把路給走絕了,或者說我們的思路狹隘,缺乏了“繞道而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