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今”裏一再強調針灸是韓國人發明、醬菜(泡菜)方式最早出現於韓國、毛筆疑似韓國創造等等不一而足……韓國人在他們的書籍、電視、電影、互聯網、報刊雜誌上竭盡全力宣揚、鼓吹自己的文化特質、甚至於不惜在曆史劇內大肆造假、扯謊……
為了達到文化剽竊、zhan有、確認的目的,韓國人不遺餘力、時刻對外灌輸則個。
可我們國內在做些什麼呢?
為引進韓劇大開綠燈;為經濟利益大肆迎合韓國文化交流的宣傳導向;對韓國曆史劇內明目張膽違背史實、文化造假的章節不加糾正、修改(這個時候中國的文化審查部門卻表現出了無比的溫馴、乖巧),任由韓劇錯誤引導中國孩子,以至出現中國孩子在曆史課上為四大發明韓國造而“據理力爭”的怪現象;國內媒體、商家熱炒韓流,什麼傳統工藝都冠上“韓國傳統”的名義,為這股剽竊歪風推波助瀾……
如果僅僅是放任自流、清濁自辯倒也罷了(我們至少還能利用自己的課堂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曆史文化傳統觀),但更令人悲憤到發指的是:中國的文化、教育、宣傳、文化研究等部門甚至要借助這股潮流加快“去中國化”的步伐,好早日實現“與世界文化接軌”的目的!
春節燃放煙火成了“醜陋風俗”;清明踏青祭祖成了“汙染環境”、端午祭拜屈原成了“迷信活動”、元宵外出賞燈成了“不安全隱患”、中秋回家團聚成了“曠工偷懶”……總之,中國的宣傳媒體對中華傳統文化仿佛集體患上了“殺父之仇病”,怎麼看都不順眼,極力汙蔑、貶低、把負麵影響竭力擴大(春節放兩天煙火難道比得上平時火災和工廠排放汙染物危害更大嗎),然後不惜成本的宣揚“過新春節不串門、不壓歲、不放鞭”、“清明提倡網上祭祖”、“端午喝雄黃酒防病沒有科學根據”、“元宵夜大街清爽,警察安心,環衛工人省心”、“中秋堅持工作不紮堆回家”等等“新觀念”……
當然,中國媒體也不是對任何節日都虎視眈眈,咬死方休。
它們對待泊來洋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和迫不及待,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在它們的妙筆生花下成了宣揚博愛、溫情脈脈、家人和睦的理想載體——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裏對這些元素的凝集它們就視而不見、塞耳不聞的要趕盡殺絕!真是典型的“文化洋奴雙重標準”的極致體現(如果這樣大肆以貶低汙蔑自己傳統來抬高外國文化的雞者和編輯在韓國的話,早就成為千夫所唾、萬民所指的齷磋文痞,無處藏身了)。
如此下去,假以時日,中國文化部門隻能狼狽的宣布:中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中國的文字是“日本方塊文”、中國的節日是韓春節、韓端午、韓清明、韓中秋、韓鬼節、韓重陽……
以上隻能用八個字來形容:“時不待我,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