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父與子的對話(1 / 2)

“爸,你心裏的顧慮我理解。但你想過沒有,我們國家經過這麼年的折騰,上至中南海那位老人家,中至你們這樣的官員,下至城裏的各個市民、農村的農民,哪個不是被是被折騰的個五癆七廢的。現在好不容易從各式各樣的政治運動的漩渦中掙紮了過來,但你想過沒有,這麼大的國家,好幾億的人,該走向何處?”說到此,蕭太一頓了頓,給自家老爸一個思考的機會。

從這種大勢說起,蕭太一是深有考慮的。對蕭山這種經曆過各式政治風雲的人來說,對當前的中國大勢有自己的理解,同時,這代的精英份子也具有非常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意識,而且有著絕對的奉獻精神,從這個話題開頭,雙方能找到共同的話語。

果真,見到蕭太一談起這個話題,蕭父也放掉了自己內心被別人晾了一天的鬱悶,興致勃勃的談了起來。

“說實話,經過這麼年的政治運動,這上上下下的都厭倦了。我們黨建立政權三十年以來,挺對不起中國的老百姓的,就沒讓他們過上一天安生的日子,這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人人相疑、人人相懼,這親人之間都快成仇人了。從這幾年的政治走勢看,撥亂反正的工作基本完成,中央基本把精力放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去了。這幾年農村通過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製,農業生產基本恢複過來了,中央的重點工作基本放在了工業發展上。”

對自家老爸的眼光、才情蕭太一向來是挺佩服的。從蕭爸的言語來看,對中央未來的工作重點,他其實是有較好的把握的。

“爸,你說的話,我完全讚同。但這裏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的工業該怎麼來發展。拋開政治意識形態來說,單純從經濟發展的形態來說,我們的國家現在依然還處於農業社會階段。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主要有西方工業革命與蘇聯模式,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權模式與管理模式。”

“西方工業革命我們先不說,我們先說說蘇聯模式。59年後,中蘇交惡,但中國的經濟體製其實還是照搬了蘇聯那一套,具體來說,就是產權公有、集中力量辦大事、並用計劃管控到老百姓的吃穿用住行。不可否認,這種經濟體製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績,但與他所帶來的巨大破壞作用相比,這種正麵作用更多的體現在點上,而其破壞作用卻體現在麵上與係統上,中國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完全走不通的路。我想這也是中央為什麼要再三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經濟體製改革的原因了。”

蕭山靜靜的聽著自己兒子在那侃侃而談,真沒想到,自己兒子已成長到了這種地步。

“牛牛,既然你說蘇聯那一套行不通,那麼你是不是認為中央會搞西方經濟體製那一套?”蕭山決定再考考自己兒子。

“一步過渡到西方經濟體製不太現實,這不但中國廣大老百姓適應不了,就是中央領導可能自己內心也接受不了,畢竟公有製與計劃經濟體製在國內那是深入人心的。我認為中央會分多步走,一步步的來,走一步看一步,先讓老百姓享受到這種體製改革的紅利,積累到足夠的改革共識與動力後,才開展下一步的改革。我認為這種改革工作會在兩個層麵上展開,一是管理體製或是資源配置機製方麵,二是產權所有製方麵。”

“繼續說下去。”對自家兒子,蕭山現在已不僅僅是欣慰,甚至是欣賞了。

“資源配置機製方麵,我認為中央很快就會對現有的計劃經濟體製著手進行改革。”蕭太一一麵說,一麵回憶前世中國大陸計劃經濟體製改革的進程。

在蕭太一的前世,1984年年底,****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自此以後,後世為人所知的雙軌製得以建立,一部分商品的生產、銷售仍執行計劃指令,但另一部商品的生產、銷售由企業自行做主。

但在這種雙軌製下,由於計劃內與計劃外產品之間存在的巨大利差,在中國形成了大量的利用特權批條子把計劃內物資倒買到市場上以賺取巨額利差的倒爺,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89年11月9日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逐步解決生產資料價格“雙軌製”問題,變“雙軌”為“單軌”’,即“雙軌合一”,確立了市場導向的新的價格改革思路,雙軌製基本被取消,基本形成了以市場為主的資源分配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