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在呼喊中活著(1 / 1)

讀餘華的《活著》是在很久以前,自己畢竟不是博聞強識之人,小說給自己頭腦留下的深刻印象僅餘留下的是一種泥土的氣息,似乎隻有泥土這種世間之物才能夠象征世間最凡俗的也是最艱難的過程——活的過程。重新想起《活著》竟然是因為英國散文家布朗的《甕葬》,布朗的文字是華麗而晦澀的,猶如死亡難以讓人承受和理解一樣。這讓我想起餘華的《活著》之素樸,想起福貴老人在陽光下的土地上的吆喝。

一本奇書

我認識霍達,是從讀她寫的《國殤》和《民以食為天》開始的。我喜愛這位年輕的女作家,因為從這些文字裏,我看出了她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但我還不知道她是位多產的作家,她寫的電影劇本、戲劇等等,我都沒有看過。直到她送給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禮》,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寫作的才能是驚人的!

關於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為我的親戚朋友裏,沒有一個回族人。我隻知道回族人都愛幹淨,不吃豬肉,男人們戴著一頂醫務工作者那樣的白帽;北京有一條牛街,裏麵住的都是回教人,還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讀《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書裏每一個細節,我都很“陌生”,隻有書中女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學生活的那一段,因為北京大學的校園就是燕京大學的故址,我對燕大校園的湖光塔影,還是熟悉而且有極其濃厚的感情的。

回來再講這本小說,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這“效應”之廣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還多,我就不必細說了!

現在,我知道這本書正在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在海外出版,雖然裏麵有些刪節,我對此還是十分歡喜。我願意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中,有一個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國十億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漢文寫出了一個極富中國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

關於這本小說,在中國的言論和評價,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願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