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發思維?一些心理學專家提出了以下七個要訣。
口質“疑”
古人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心理學家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這些道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疑激思”。
口引“趣”
凡是富有興趣的東西特別能引起人們的思維。毛澤東著作中源引了很多富有情趣的事例,能激發人們去思考抽象的哲學原理,如“嚐梨子”等富有興趣的例子,能使人百思不厭,常思常新。
口勤“學”
知識是思維的最初動力和基本手段。一般來說,學習愈勤奮,知識愈豐富,思維就愈敏捷、深刻。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寂然凝慮,思接千載”,就是因為他的學問“通中外,貫古今”。王夫之說得好:“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學而思之,則學必勤。”
口攻“難”
思維的“脾性”是不愛和容易的問題打交道的,而喜歡同困難的問題交朋友。大家知道,當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思想上就會產生壓力,逼我們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難題的辦法。無難,也就用不著這樣了,用不著開動自己的思想機器了。故“難”,可以引發人的思維。
口動“情”
俗話說:“知情達理。”先動之以情,引發思維,才能達到曉之於理。
口求“變”
將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重新組合可以激發思維;對已經熟悉的事物變換一個角度認識可以引起新的思考;從已有的知識鏈條中抽出一環鑲嵌到另一組知識序列中,從而尋找出某種新的聯係,可以爆發創造性思維火花。
口務“本”
就是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形而上學的世界觀阻礙思維的正常進行。隻有全麵地、曆史地、聯係地、發展地去考慮問題,思維才能開出嬌豔瑰麗的花朵。
想像的大腦生理機製較為複雜。心理學家認為,大腦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和保持人的經驗係統。它以暫時聯係係統的形式儲存在大腦半球中,想像便是這種暫時聯係係統的重新組合,產生新形象的暫時聯係係統。
在我們生活的許多領域裏,創造就意味著生存,而想像力則是創造之母。想像的過程從表象開始,以創造想像的形式來實現。因此,高爾基認為,想像在本質上就是形象的思維,藝術的思維。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富於想像呢?試一試以下六種開發創造力的方法,說不定你的想像力在短期內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口多種想法
法國哲學家埃米爾·查特依爾說:“僅有一種想法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找一個常見的字,努力回想它在不同位置上所能組成的成語,然後盡可能多地將它們列出來;為你的一個決定至少設想出五種以上可能的結果。
口不怕失敗
通用電器商業公司創始人湯姆斯·丁·沃特裏生說過:
“通往成功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抱定勇往直前的念頭從事各種各樣的實驗,即使失敗亦絕不停止。在這方麵,愛迪生的發明故事早已路人皆知。
口盡情假設
舉世聞名的“科學幻想之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作品中為未來做了種種設想,電視、直升飛機、潛艇、導彈……幾乎沒有一樣二十世紀的奇跡沒被這位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物預見到。這便是盡情假設的力量。
口敢反邏輯
邏輯思維方法無疑對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但它同時又極可能成為置新思想於死地的殺手。想像力的小鳥一進入邏輯思維的嚴格空間,翅膀就變得格外沉重起來。當然,反邏輯不該和瞎胡鬧並論。
口觸類旁通
要想富有想像力,必須打破行業和知識間的隔膜,樹立“萬事通”的觀念。王梓坤的《科學發現縱橫談》之所以奠定了他在八才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就在於他能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縱橫馳騁,自由翱翔。
口躺著思考
長島大學的貝格爾博士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舒舒服服地躺著時,心境較平和與滿足,聯想力豐富、縝密,思考的範圍更加廣闊。故他建議聯合國開會時,各國代表都躺著開會。看似荒唐滑稽,卻深含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