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聽了很高興,當即派出10輛車,載著100鎰黃金去迎聘孟嚐君。
馮諼辭別秦王,先行趕回齊國,遊說齊王:“天下的遊士驅車入齊的,都想使齊國強盛,使秦國削弱;驅車入秦的,則想使秦國強盛,使齊國削弱。這是因為齊、秦兩國勢不兩立,一旦秦國強盛,齊國就會因此削弱。現在我聽說秦國派遣專使,帶車十輛、黃金百鎰,來迎聘孟嚐君。孟嚐君不去秦國就罷了,一旦他去輔佐秦國,天下人都會去歸附他。到那時秦國強盛,齊國削弱,齊國的臨淄、即墨地區就危險了。大王何不在秦國使者到來之前,恢複孟嚐君的職位,增加他的封邑,向他表示道歉呢?這樣做,孟嚐君一定會欣然接受。秦國即使強大,又怎麼能強請別國人去當丞相呢?”
齊王說:“好。”當即召見孟嚐君,恢複他的原來的相國職位和封地,還增加1 000戶封邑。秦國使者恰好在這時來到齊國,聽說此事,隻好返回。
馮諼的計謀是成功的。他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王派出10輛車,又載100鎰黃金去迎聘剛剛被齊王解除相國權位的孟嚐君,之後,馮諼又去麵見齊王,報告秦王要重用孟嚐君的事情,同時又勸說齊王恢複孟嚐君的職務。這是一種策略,用現代的話說,馮諼必須先把已經下野的孟嚐君在秦王那裏再“炒”起來,給齊王施加壓力,讓齊王認識到孟嚐君的價值,這樣,齊王才能再度起用孟嚐君。
馮諼的“炒作學”告訴我們,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裏,適當的“炒作”是有必要的,如果“炒作”得體,可以使自己的事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朋友們,炒作,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一些手段、技巧,來對自己或自己的作品進行刻意的宣傳,以達到提高自己或自己作品的人氣、聲望。喜歡看新奇的事物,聽新奇的故事是人們的共性,炒作正能滿足這一點,而不炒作則隻能默默無聞,隻能埋沒在平庸當中。也許你會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要是“酒香”而店麵又堂皇,並做做酒的廣告,炒炒酒的知名度,豈不是更好。
所以,讓我們從梁實秋先生“罵人的藝術”中學會炒作的智慧,讓自己盡早出名吧!
做事應當適可而止
梁實秋先生在《罵人的藝術》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罵要適可而止,罵大人物罵到他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則一般人對你必無同情,以為你是無理取鬧。罵小人物罵到他不能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下去則一般人對你也必無同情,以為你是欺負弱者。”
梁實秋先生用這一段“罵人的藝術”闡述的中心思想,是要告訴我們做事“適可而止”的重要性。一個人隻有學會適可而止,他才不會因為把握不好度而遭致失敗。
印第安人酋長對他的臣民們說:“上帝給每一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體味生活。”
生活確實就是一杯水,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不了一個人是貧乏還是富有。但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接下來你有權力加鹽、加糖,隻要你喜歡。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裏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啜飲的時候,你要慢慢地體味,因為你隻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當中,該有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的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無謂的往裏麵加著各種各樣的佐料。諸如愛情、友情、金錢、喜、怒、哀、樂……等等,所以都感覺活得非常“累”;然而,隻要你適度地、有選擇地放入調料,你的生活便會過得有滋有味。
物質上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可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