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施恩不圖報。古籍記載治水的大禹“三過其門而不入”,對老百姓有大恩惠;春秋時提倡“兼愛”的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大禹與墨子從不希冀回報。毛澤東高度讚揚的魯迅、白求恩等,都是這樣的聖賢、烈士。這類人物是中國的脊梁骨,他們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公無私的性格,是慈善文化的核心。
二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類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們與“施恩不圖報”的聖賢們相結合,構建了慈善文化崇高的道德層麵。“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馮諼一介寒士,接受了孟嚐君對他及家庭的厚待,全身心地為孟嚐君出謀劃策,使孟嚐君避禍趨吉、立業穩固;雷鋒把黨視為母親,終生報答她的哺育教養之恩。沒有這種赤子之心,就沒有感恩文化的弘揚,慈善文化的發展定然難以久長。
三是施恩圖報。現在有些論者批評“施恩圖報”,指其“有悖於道德”,“動機不純”,等等。這種批評未免過苛。倘若“施恩”的行為在前,效果又很明顯,那麼要求受恩者在化解急難進入坦途後,力所能及地向施恩者作些“回報”,並不過分。國家要求部屬師範大學的新生享受優惠時,簽約畢業後回報社會;企業家要求大學生們接受資助後,反饋些信息。有些地方要求施、受雙方簽訂協議,明文規定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實在無可厚非。雙方都在公平與透明的狀態中決策,隻要合法,都可試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施恩方必須都具備崇高的思想境界,這合乎實際嗎?
四是施恩索報。這種現象存在,但不普遍。關鍵還是要對“索報”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如果“索報”的內容尚不違法悖理,教育與社會輿論應該加以引導,鼓勵其施恩的行為,糾正其簡單草率的態度,指引其規避誤解、尊重受惠方。至於少數稍有“施恩”表示,便想“放高利貸”的沽名釣譽、別有用心之徒,社會輿論對之應該給以譴責,及時應用法律約束其行為。
五是受恩不報。除了個別實在無力回報之外,對於“泰然”受恩卻無動於衷,甚至麻木不仁,自以為本該如此的人,特別對於那些明明能夠自食其力,卻裝模作樣,覥然接受恩惠者,全社會都應予以嚴厲批評。根據事實,施恩者完全可以停止救援。
六是恩將仇報。古今中外法、理、情都不容這類宵小之徒,他們的惡德敗行,如過街之鼠,人人喊打,無須備細論之。
施恩與回報,必須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才能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
古籍記載治水的大禹“三過其門而不入”,對老百姓有大恩惠。春秋時提倡“兼愛”的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大禹與墨子從不希冀回報。毛澤東高度讚揚的魯迅、白求恩等,都是這樣的聖賢、烈士。這類人物是中國的脊梁骨,他們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公無私的性格,是慈善文化的核心。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其實是存在著一種預期或者說是希望,那就是他也對我好,至少對自己付出的感激。世間出現很多親兄弟瞬間反目成仇的事情,就是他們彼此的確都有了不少的付出,而對方卻沒有感受到或是很容易忘記這些付出的存在,簡言之就是“我對他好他卻一點都沒有感覺到”。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就好比刺蝟,越是熱情相擁,卻彼此傷害的越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上述那種預期的存在,付出得越多,期望也就越大,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雖然為他人付出是人類一直推崇之至的,但與其對應的期望的存在卻不可任其放大。
要付出不要回報,並不是說自己要放棄恩惠,這樣才顯得多偉大,而是減少上述的期望值。我們對陌生人付出的機會畢竟很少,對親人朋友的付出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人之所以要宣揚施恩不求報,其根本的目的是防止期望值的快速累加,防止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的可能。子曰“不患人之莫己知,患不知人也”,也正是這個道理,隻是為人者忽略了幾千年而已。
彼此互助,快樂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