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這樣善意的批評,同時我們還要敢於麵對自己的錯誤,在受到批評的同時,我們可以不斷地認識自己,從而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我們所做的事甚至連3/4的正確率都達不到。”這是羅斯福總統提出來的,他那時候正入主白宮。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也承認他的結論99%都是錯的。
美國第二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在給他的孫子的忠告裏提到了以下的生活原則:凡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當你氣惱時,先數到10再說話,如果還是氣惱,那就數到100。
在美國建國期間,富蘭克林有這樣一個習慣,他每天晚上都要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他發現他有13個很嚴重的錯誤,下麵是其中的三項:
(1)浪費時間。
(2)為小事煩惱。
(3)和別人爭論衝突。
聰明的富蘭克林發現,除非他能夠減少這一類的錯誤,否則他不可能有什麼成就。所以他決定每一個禮拜選出一項缺點來與它搏鬥,然後再把每一天的輸贏做記錄。在下個禮拜,他還會另外挑出一個壞習慣,準備齊全之後,再接下去進行另一場戰鬥。富蘭克林這種每個禮拜改掉一個壞習慣的戰鬥持續了兩年多。難怪最後他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敬愛也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如果林肯總統沒有學會坦誠地麵對錯誤,對那些批評、誹謗、侮辱他的話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受不住壓力而崩潰了!他寫的那篇《如何對待批評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篇文學佳作。記得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如果我隻是試著去讀,更不用說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那麼這個店不如關掉去做別的生意。我盡我所知的最好辦法去做,也盡我所能去做,而我也想一直這樣把事情做完。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不論別人怎麼說我,都無關緊要了!如果結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我花10倍的力氣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曾把這段話抄下來,掛在他總部的牆上。丘吉爾也把這段話鑲進框子裏,掛在他書房的牆上。可見坦誠地麵對別人的批評是多麼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記下自己做過的傻事,學會批評自己。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們要在錯誤中一點點成長,一點點改正。請別人給我們坦誠的、有益的、建設性的批評,這樣我們才能做得更好。
將壓力抒發出去
如果我們以生活為代價,付給自己的憂慮過多,我們就是傻子。
不要為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而且可能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事情擔心,人生如此短暫,為什麼不盡快享受生活呢?
找朋友聊天,向他說出你的憂慮,聽從他的忠告。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夜晚,梭羅用鵝毛筆沾著自己做的墨水,在日記中寫道:“一件事物的代價,也就是我稱之為生活的總值,需要當場交換,或在最後付出,如果我們以生活為代價,付給自己的憂慮過多,我們就是傻子。”很不幸的是,生活中卻有太多的傻子,包括我自己。
兒時的我是一個充滿憂慮的人。我不僅自卑,甚至還會為不可能會發生的事而憂慮:下雨時,我會擔心自己被雷電劈死。年景不好時,我擔心以後沒有食物充饑。我甚至還會擔心自己死後會不會下地獄。長大一點,我擔心自己的衣著、舉止會不會被女孩取笑。我擔心沒有女孩願意嫁給我。我擔心我會參加一場激烈的戰爭,不幸在戰爭中犧牲。直到後來,我從事了成人教育事業,隨著時間越久,我就越發現了思想力量的偉大——為了保持生活的勇氣,我常常對自己說些打氣的話,尤其是在演講前,我會對自己說:“沒問題的,我將是最閃亮的,我一定要勇往直前。”這些對自己說的話常常會減輕我的壓力,使我不再那樣憂慮。
為了讓自己有積極的想法,我常常勸自己:“煩惱是無意的。”我告訴自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失眠和憂慮會破壞我的健康。”我經常在半夜醒來,一連好幾個小時心裏十分煩惱,我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尤其是在每次演講前,我都會擔心可能出現的尷尬場麵,這個時候我就會起身來到鏡子前,好好對自己說話,我會對自己說:“你真是個笨蛋,竟然為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而且可能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事情擔心,人生如此短暫,你隻有幾年可活,所以,為什麼不盡快享受生活呢?”
於是,我就這樣不斷提醒自己,不斷對自己說話。事實證明,我現在的憂慮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如今我擁有了自己還算滿意的事業,我還有機會將我的方法告訴我的學生們。
1930年,約瑟夫·普雷特博士發現——到波士頓醫院求診的患者中,大多數人生理上根本沒有病。有個女病人說她的兩隻手由於“關節炎”而無法活動,另一個患者說他的“胃癌”讓他痛苦不堪,還有頭疼、腰疼的,都聲稱是長年發作,無法停止。但醫生經過對他們最徹底的檢查後卻發現:這些“病人”在生理上完全正常,他們身體上沒有病,“而是他們腦子裏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