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知識庫(1 / 3)

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

如果從元謀人生活的時代開始算起,中國已有170萬年的曆史了,但是中國的文明史卻隻有5000年左右。首先,我們看中國的文字起源在5000年前。現今我們可以認識的漢字之中,是以殷商的甲骨文為最古老。甲骨文的時代距今天有3000年到3300年。在先後出土的十餘萬片甲骨中,單字的總數大約在3500字左右,文字的結構已經由獨體字趨向於合體字,在這之中有著大量的形聲字。甲骨文已經相當複雜與進步,從原始的文字發展到了甲骨文,這中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考古學家們在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遺址之中發現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文字的筆劃整齊規則,和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跡象。這個陶器年代的測定,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之前,也就是距今天5000年左右,這為確定中國有了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其次,中國的奴隸製的上限也是在5000年前,在山東的大汶口遺址中,墓葬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有的墓穴很寬大,隨葬的陶器有90多件,還有一些裝飾品;有的墓穴很小,隻能容納屍體,隨葬品也很少,甚至沒有;貧富分化與等級貴賤已經出現了。有的合葬墓裏能看出當時父係的大家庭之中已由奴隸在內。墓葬的時間距今有5000到6000年左右。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比大汶口更早的既有著原始文字又有著奴隸製特點的墓葬,於是,有的考古學家就認為,奴隸社會的時間上限是在大汶口文化時期。這就說明了距今500到6000年的時候,中國的文明史就開始了。

從中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前841)上推算到禹時的公元前2100年,黃帝到禹也有“三十世”,大概有900年,也就是黃帝距今天約為5000年。有的考古學家們把大汶口文化和古文獻之中記載的黃帝時代的情況相對照,有很多吻合的地方,因此認為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時間,應是在傳說之中的黃帝時期。

中國人的“姓”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的“姓”最早出現在 5000 多年前的母係氏族社會。當時氏族成員以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植物或其他東西來作為本氏族的標誌,這就是最初的“姓”。那時的社會人人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人們都隨母姓。擁有同一個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祖先的子孫。有了姓,就可以防止近親婚配。“姓”這個字,由“女”和“生”組成,正是因此產生的。

進入父係社會後,姓轉而表明了父係的血緣關係。後來,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姓的支派也增多了,就產生了氏。比如黃帝又叫軒轅氏。夏、商、周時代是姓氏產生的重要時期。當時,統治者對姓和氏的產生製定了嚴密的製度。一般情況下,君主的封地、所賜的官爵以及死後追加的封號,都可以作為姓氏。還有一些姓氏,是以居住地所屬的部族名稱衍變而來的。那時候,貴族男子有姓,有名,還有氏,而普通的平民則隻有姓、名,這是為了區分貴賤和身份。戰國時期,隨著奴隸主貴族的沒落,“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逐漸消亡了。而姓則被基本確定下來。

唐代時,太宗時期的吏部尚書高士廉寫了一本《氏族誌》的書,用以作為推舉賢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據。宋代時期的《百家姓》則收集了438個姓。據說,後來共有姓 4000至6000個,但現在普遍應用的隻有1000個左右。

古人的名和字的聯係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三種:

第一種,名與字的意義相同或相近。此類最常見。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歐陽修,名修,字永叔。修:長。永:本指水流長,引申為長;秋瑾,名瑾,字睿卿。瑾、睿,皆為美玉。

第二種,名和字的意義相反或相對,此類較少。例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義相反;晏殊,名殊,字同叔。“殊”與“同”意義相反;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第三種,名與字的意義相關。由於詞義的變遷,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經不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聯係。如果名和字之間隻是一種偶然的聯係,則更不易看出它們的關係了。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孟子,名軒,字子輿。《說文·車部》:軻,本義為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馮(憑)軾而觀之”。

曆史上中華民族三次大融合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許多少數民族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那時候已經有炎帝、黃帝、三苗、九黎等氏族在中原一帶繁衍生息,到周武王時期,中原的這些氏族自稱為華夏族,其周圍還有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遷徙、和通婚等原因,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漸漸於華夏族融合。秦統一中國以後,楚、秦、吳、越四個大國和一些小國,也由原來的夷狄逐漸轉變為了華夏族,這就是我們國家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在漢朝時期,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開始遷入內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中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已經占了一半左右。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生活逐漸轉與當地人民融為一體。據史料記載,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就出身於西胡的龜茲。

五代十國是個戰爭頻繁的動亂年代,各民族進一步融合。到了遼、金、元時代,我國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黨項等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了族人民互相取長補短,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係。在鞏固自己統治同時,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慢慢被漢民族同化。隨著元朝的統一,第三次民族大融合達到了高潮。到了明清,我國統一的民族國家逐步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各個民族互相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台灣在我國曆史上的稱呼

台灣是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秦漢時期,祖國人民已經開始和台灣人民互通往來。那時台灣還沒有確切的名稱。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權派將軍率船隊到達台灣,那時台灣叫做夷州。隋唐時代,將夷州改為琉求,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南宋時期。元朝時候,又將琉求改為琉球。明朝中期將琉球改為東番,意思是東方番族聚居的地方。台灣除了有以上稱呼外,在明朝中後期稍有變化,不過這些稱呼不是指整個台灣島。如明朝末年又把台灣稱作“大員”,但隻是指今天台南市西安平鎮一帶。清朝於1683年攻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轄境相當於今台灣全省。

曆史上的四次焚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在《韓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燔,焚燒也。可見商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提出焚書的人。但他的主張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執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根據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552年,南朝梁元帝蕭繹在國破城亡之後,將自己收藏的14萬冊圖書盡數燒毀。1776年,乾隆在組織編纂《四庫全書》的同時,提出對古籍該“毀棄”的應予毀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在整個乾隆時期,共焚毀各種圖書71萬多卷,造成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焚書事件。

中國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始人。

司馬遷:西漢人,作《史記》,首創正史記傳本。

班固:東漢人,著《漢書》,開創斷代史體例。

劉知己:唐朝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位史學批評家。

杜佑:唐朝人,所著《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述典章製度的通史。

司馬光:北宋人,編著的《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巨著。

袁樞:宋朝人,著《通鑒記事本末》,創立了記事本末的體裁。

顧炎武:明朝人,著有《天地郡國利病書》等。

曆史上的空城計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打敗司馬懿的故事婦孺皆知,然而我國曆史上還有很多空城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中就有關於空城計的記載。楚成王六年,楚國令尹元發動兵車六百乘攻鄭。楚軍進入鄭國的外郭門來在城內,不敢進城。楚國怕有埋伏,不敢進城。鄭人趁機放風,說齊、宋、魯三國的援鄭軍已經到了,楚軍嚇破膽連夜逃跑。南北朝時期,北齊祖珽人徐州刺史,正好南朝陳國的軍隊入侵,祖珽下令不關城門,守城兵士全部下城,靜坐在街巷裏,大街小巷禁止通行,全城一片寂靜,當南陳軍隊入侵時,感到十分疑惑,這時,祖珽命令士兵四麵出擊,南陳軍隊驚慌失措,大敗而逃。

宋朝時,馬知節奉命為延州疏秘史,當時真是兵荒馬亂年代,馬知節鞭調兵遣將,加強防守。到了元宵節,馬知節命四方城門大開,城頭張燈結彩,戎兵入侵時望而生畏,不敢進城。元朝末年,苗帥楊完率領數萬軍兵攻打徽州。當時,徽州防備明軍占領,明軍立足未穩,留守徽城的兵力很少,麵對數萬敵軍,明軍寡不敵眾。這時,守城大將鄧愈命令徽城四門大開,嚴陣以待,苗軍攻到城下不敢進城,隻得後退。

曆史上的美人計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求博其一笑的冰山美人褒姒,她就是當時的褒人為獻媚周王所進;春秋時期的西施是個傾城傾國的大美人。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有殺父之仇、滅國之恨,為了贏得養精蓄銳、礪兵秣馬的時機,聽從大夫範蠡的妙計,四處尋訪美人獻給好色成性的夫差,西施因其天下無雙的美色讓夫差神魂顛倒,不理朝政,將爭奪盟國霸主地位的壯誌置之腦後,更放鬆了對越王的警惕,同時西施利用夫差對她的信任,離間夫差與吳國肱股之臣大將伍子胥的關係,最終逼死伍子胥,削弱吳軍事力量,為越國複興和吳越戰爭越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西漢元帝時期的美女王昭君,為湖北歸州人氏,豐神秀美,氣質出塵,但昭君之所以名垂青史,不僅僅因為她超凡脫俗的美,更因為她自願請行和親匈奴,遠嫁塞外,換來了邊疆的和平與安寧。

三國時期的司徒王允不滿太師董卓囂張跋扈、擅權誤國,一心想除掉他,於是將貂蟬收為義女,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而貂蟬也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處處設計離間董卓、呂布父子,成功地施展了美人計,使董卓、呂布父子反目成仇,最後更誘使呂布殺死董卓,滅其三族,為漢室朝中鏟除了一大禍害,立了大功。周瑜也曾設計過一次著名的美人計,企圖以孫權的妹妹孫仁為誘餌,將劉備騙到東吳作人質,然後強索荊州。但是這次美人計的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古代關於“第一”的說法

我國是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一個國家。關於“第一”的雅稱就有很多。我國實行的科舉製度,成績出來便以張榜的形式公布於眾。第一名列於金榜的最上麵,稱為“榜首”,於是“榜首”成為“第一”的代名詞。在我國古代漢語中,“魁”是“首”的意思,“奪魁”就是“奪得第一”的意思。科舉考試後,中狀元的人要站在金鑾殿台階上迎榜。這個迎榜的位置,正好是宮殿門前石階上浮雕巨鼇的頭部,於是人們稱“狀元”為“獨占鼇頭”。故將“第一”稱為“鼇頭”。我們還在奧林匹克奧運會上聽說“某選手摘得桂冠”,“桂冠”也是“第一”的意思,這來源於古希臘。古希臘人常用月桂樹也編成帽子,授予競技比賽的優勝者。因此,後人借用“桂冠”來表示“第一”。此外,“執牛耳”也表示“第一”。古代諸侯們訂立盟約時,立盟者要親手宰割牛耳朵取血,讓每人嚐一口,後人便以“執牛耳”來表示某方麵居於領導地位。

采風

“采風”在我國古代主要是采集民歌。民歌是總的稱呼,它包括民謠,後來又包括諺語,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產生於商朝的民間謠諺。公元前五百多年前編寫《詩經》,其中《國風》的絕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們都來自民間。“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時期,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了民俗學,“采風”二字的含義就擴大了,泛指采集一切民間的創作和風俗。解放後,人們所說的采風,則又限於指采集一切民間的口頭創作,包括神話、歌謠、故事、諺語、小戲、說唱、謎語等。

三宮六院

三宮本意是古代諸侯夫人的宮殿,後來指代皇帝的妻子。“六院”是從“六宮”演義而來。“六宮”本是指古代皇後的寢宮,《周禮》中有“以陰禮教六宮”的記載。後來代指皇後或皇帝的其他妻子。三宮六院一詞最早出自元代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聖駕親到禦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曆史上妻子最多的皇帝是元太祖鐵木真,他也隻不過有44個妻子,所謂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隻是一種泛稱,說明皇帝與平常人相比,妻子眾多。

“老佛爺”

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尊號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是“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為“老爺”。大家熟知的“老佛爺”就是清代皇帝的專稱。而清末的慈禧太後是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所以影視劇及小說中,慈禧太後經常被稱作“老佛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為佛號“曼珠”的諧音,意思是吉祥、佛爺。後來首領世襲後,起名就為“滿柱”。滿清建國後“滿柱”就漢譯為“佛爺”,並且成為皇帝的專稱。

皇子即位原則

中國的承襲製度是“立嫡以長”,就是說,如果有嫡子,那麼要立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選擇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賢”,即根據各位德行而定。自西周到清朝中葉,預立太子製是皇位繼承的正統做法。沿用宗法製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皇位由正後所生的長子繼承,如長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無子再由嫡次子順序繼承。隻有在正後無子的情況下,才考慮庶生的長子,皇帝無子則依照穆親疏順序選立繼位人。雖然這套製度是從避免皇族內部爭奪皇位而內訌,但曆史上圍繞皇位繼承的殘酷鬥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皇族之間的騷亂、爭議、政變、兵變、謀殺、篡位等直到雍正下詔廢除太子製度才停止。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的,如宋太宗。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一個皇帝年號也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晉的“天福”年號。明朝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康熙帝。自西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 140年定為建元元年起,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宣統年號被廢止,曆朝諸帝皆立年號紀元。中國的年號後來傳到日本、越南、朝鮮、高麗等國,如今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號。

留名青史的皇後

皇上是天子,如同百姓之父;皇後就為民之母,要行母之道:恩慈待人,母儀天下。這樣才能做到珠聯璧合。中國曆史上的皇後除了少數幾個,基本上都能做到母儀天下的。但在封建帝王時代,後宮是不能參與國家大事,她們的賢德也被曆史湮沒了。在非常時期及明君當政,好皇後還是能做到青史留名的。齊宣王王後鍾離春、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唐高宗的武皇後(即武則天)、遼景宗皇後蕭燕燕、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後、皇太極的孝莊皇後等,都是皇後中的佼佼者。當然,像呂雉、慈禧之類的皇後也在曆史上有一定地位,隻是與賢德無關。

男寵

男寵像後宮中的嬪妃一樣,因為相貌較好、嫵媚,外型極為像個楚楚動人的女性,甚至比女性還要吸引人,成為帝王、後、妃的玩伴。曆代很多皇帝或太後都有自己的男寵。漢惠帝的宏孺,竇太後的董偃,漢惠帝的審食其,胡太後的曇獻、和士開,馮皇後的高菩薩,馮太後的李奕,漢哀帝的董賢,趙太後的嫪毐,魏王的龍陽君,武則天的薛懷義、張易之兄弟,等等,都是曆史上著名的男寵。

宮女知多少

古代中國宮女數量之多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匹敵的,尤其是荒於朝政的皇帝們更是對填充後宮樂此不疲,後來的帝王總是打破前代帝王宮女數量的記錄。西漢初年,宮女隻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突破一千數字。東漢桓帝時,後宮聚集美女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將宮女數字突破一萬。南朝陳後主也把宮女數量列入了萬人的記錄。隋煬帝時,離宮遍天下,各離宮都置備大量宮女。唐玄宗大概是後宮女子數量最高記錄的創立者。開元、天寶年間後宮人數躍升四萬。明代宮女的數量是九千,但宮中每年花費的脂粉錢達到四十萬兩銀子。

五刑

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奴隸製五刑盛行於夏商周三代,指的是: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墨刑,是在罪人麵部或額頭刺字並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劓刑,指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腳;宮刑,指破壞受刑人的生殖器;大辟,指死刑。封建製五刑指的是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到明清。笞是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杖是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臀腿。徒是強製犯人服勞役。流是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沒有朝廷的批準不得離開該地區。死就是死刑,隋唐至宋為斬、絞;遼代後,死刑加上淩遲;明清還有棒殺等法外刑。

古代恥辱刑

我國學術界把中國古代有損於人格尊嚴的刑種歸納為恥辱刑。主要有以下幾種:象刑。即通過強迫罪犯穿上特殊的服飾以示懲罰的刑罰。如同樣性質的刑種還有草纓:用草作帽以代替割鼻的刑罰;共:割去衣服的下擺代替宮刑;履:穿麻鞋代替菲刑。墨黥(刺配)。以墨畫麵以代替在臉上刺字,人們一見便知。髡刑。即剃除受刑者須、發的刑罰,周代還將長發剪短。宮刑。割除男子生殖器官或使女子喪失生殖機能。漢代較為興盛。枷號。強製罪犯戴枷於監獄外或官府衙門前示眾,以示羞辱,始於明代。

連坐、滅九族

連坐是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的製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等。早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連坐製度,一直延續到明清,甚至民國時期國民黨也曾在保甲製度中實行連坐的辦法。曆代對連坐的範圍規定各有不同。曆朝對“九族”的解釋也各有不同。如漢代本身之外上數四代、下數四代,共九代人的所有親屬及其妻室的親屬。一般是父族四:自己一族,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嶽父的一家,嶽母的娘家。明成祖時的方孝孺除了這三族,甚至他所有的學生也被殺害,可稱“十族”。連坐和滅九族可算是古代最嚴重的刑罰,株連甚廣的目的就是斬草除根,完全除去了犯人複仇的實力和人脈。

古代衣冠與稱謂

布衣:指隻穿得起粗布衣服的平民百姓。

紳士:紳為古代士大夫係在衣服外作裝飾的寬大的帶子,這是一種不用勞動就能生存的階層。

紈絝:紈為白細的絹綢,絝即褲。紈絝就可以指代穿白細高檔絹綢褲子、遊手好閑的富家子弟。

麻衣:赴試求官的考生,也稱“白衣”。

青衣:著黑色衣服的女子,多指婢女,她們的衣服可以襯托別人色彩的高貴,同時也是為了工作時耐髒。

黃冠:道士用黃冠束發,因此把道士又稱為黃冠。

黃裳:黃為尊,黃裳也就成了君主太子的別稱。

左衽:衽為衣襟。漢人衣襟向右掩,部分少數民族的服裝則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異族統治的人。

甲:古代戰士的護身的戰鬥裝,後來以甲代稱士兵。

綠巾兒:元代規定男子隻能著綠巾,表示地位低下,後來“綠帽子”演變成妻子對其不忠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