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曆史,就等於背叛!不讀曆史的人是庸人;讀盡曆史而墮其之中的人是妄人;惟有讀曆史而知其興亡得失。進而聯係到現在,聯係到自己,正確地解讀自己的當下人生。科學地厘定自己未來的可能之路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曆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回旋詩。”因為曆史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才是曆史最重要的功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這些都是在強調曆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以及對個人、民族和整個人類的啟示與幫助。司馬遷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國許多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都具有豐富的曆史知識。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曆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這個民族必定會無比強大。
一,學史可以明事理。缺少曆史文化底蘊的人有諸多弱點,如判斷能力低,思維能力差。而了解許多古今中外大事的人,不僅僅體現在個人寬廣知識麵上,更重要是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頭腦,從曆史的長河中明析了許多哲理。在針對曆史人物、事件作品評時不至於使我們用孤立、片麵的眼光看問題。例如,唐玄宗從統治前期取得“開元盛世”的大治,但在後期又爆發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如將原因歸於紅顏禍水的楊貴妃,倒不如說唐玄宗色迷心竅,荒於政事,再加上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多重的因素才致使大唐王朝從“安史之亂”後開始走了下坡路。因此,隻有掌握一分為二的這把萬能鑰匙,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從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個角度分析曆史人物和事件,加強曆史的橫向、縱向聯係與比較,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曆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才能拓寬思維的廣度、深度,掌握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二,學史可以明做人。學史明理不算,還要學以致用,隻有這樣才能算學有所成。曆史是一麵鏡子,關鍵的是你要從這麵鏡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或者是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你看到的是一種不畏死亡的英雄氣魄;從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你看到的是革舊圖新、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獻身的執著精神;從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中,你也看到了功敗垂成後的不甘與無奈,而與之相對的是,從秦澗泉(清乾隆年間學者)的“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中,你也看到了賣國敗類遺臭萬年的可恥下場……
學史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忠臣與奸佞,正義與邪惡,更重要的是在我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道路上找到了衡量標尺。今天我們之所以要研究和學習曆史,就是要繼承古今中外的傳統美德,弘揚正直堅韌、奮發向上的精神,摒棄貪欲本能,強化道德理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會更好地奉獻社會,以更高尚的境界去做事,去做人。
三,學史可以明愛國。學習曆史,還可增強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成果點燃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裏長城、秦陵兵馬俑等,都是世人讚不絕口的中華文明象征;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彌留之際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這些曆史名人的愛國名言,更是讓我們倍受鼓舞,熱血沸騰,激發了愛國之心和報國之誌。了解曆史,學習曆史,必會讓我們終身受益。
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注重曆史知識的實用性、全麵性、趣味性等特點,不至於使其像教科書般讀起來枯燥無味,晦澀難懂,而是通過曆朝曆代的著名人物、事件等知識要點來展現我國古代絢爛多彩的曆史篇章,從而能讓讀者更輕鬆、更積極地暢遊到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去發掘寶貴的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