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能力不受年齡的限製。有人總以為創造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覺得那是科學家才用的詞語。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任何人都有創造力,包括青少年。

1982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選送了222件小發明作品和71篇小論文。其中有23件小發明作品和10篇小論文獲得一等獎;67件小發明作品和27篇小論文獲得二等獎。獲獎者中,年齡最小的是天津市的一位小學一年級學生。他年僅7歲,發明了防近視架。此外,10歲兒童發明的自助喂雞器、安全蚊香籠、稻田灌水水位控製器以及撰寫的小論文《怎樣辨別小公雞和小母雞》等,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由此可見,創造發明是不受年齡限製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創造能力人皆有之,隻要把自己的創造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任何“奇跡”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

沒有專利的發明創造

發明創造一旦授予專利權後,就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是,並非所有的發明創造都能獲得專利權。

發明創造不能獲得專利有兩種情況:一是發明的采用或者公布違反國家法律、公共利益或者社會公德;二是出於國家政策的考慮,某些發明創造不能授予專利權。

此外,我國專利法還規定,對科學發現、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等,也都不授予專利權。這是因為,科學發現不同於發明創造,所以不授予專利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例如經營管理方法、工程建築設計、教育方法、會計製度、廣告方法以及信息傳播等,都不是技術思想,與工農業上的製造,使用不發生直接關係,所以也在非專利之內。

變垃圾為寶

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長,垃圾的排放量也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全球每年新增垃圾80-100億噸。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河流,影響衛生,危害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有效處理垃圾,是我們環境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科學研究表明,垃圾具有反複和循環利用的價值。首先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然後按垃圾的組成和性質進行不同方式的加工、處理。處理的主要方法有:

1.垃圾再生法:垃圾經分類後,對其中可直接利用的玻璃、金屬、紙張書報等物質進行再回用;

2.垃圾焚燒發電法:這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方法,既能徹底消毒除害,又使垃圾變成了能源;

3.垃圾堆肥法:將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用於改良土壤;

4.垃圾生物降解法:運用具有多功能高降解能力的多種菌群,對垃圾進行分解。

垃圾的資源化處理,使其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通過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用戶可以聯機訂購無形貨品,如購買服飾、食品,享受娛樂服務,使用電子信息服務,還可以在網上參與股票交易等。 電子商務可以分為三個基本係統:信息服務、交易和支付。

電子商務不但能夠大量減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使得交易活動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多媒體

多媒體中的“媒體”是指文本(包括數據、文字、符號)、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是指上述多種類型媒體組成的綜合體,簡單地說,是聲、圖、文的綜合體。

多媒體通信是要利用通信網絡綜合地完成多媒體信息的傳輸和交換,顯然,多媒體通信要比單一媒體通信複雜得多。要實現多媒體通信需要解決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各種媒體信息的數字化,即將各種媒體信息的統一表示為數字的形式;二是信息的壓縮與解壓縮,以減少各種媒體信息的儲存量和傳輸量;三是多種媒體信息的混合傳輸和同步傳輸;四是大容量的高速傳輸技術。

利用多媒體通信技術,便有了圖文電視。圖文電視是一種新穎的電視播出方式,它采用一種數據廣播技術,在電視台正常播出電視節目的同時,傳送其他圖文信息。

接收到帶圖文信號的電視節目後,普通電視機隻能顯示正常的電視節目,而圖文電視機除了能顯示正常的電視節目外,還能把圖文信息解碼後,顯示在屏幕上。

太空對接

太空對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包括載人和不載人的航天器)太空飛行過程中在預定的時間和軌道位置相會,並在結構上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更大的航天器複合體,去完成特定任務。它主要由航天器控製係統和對接機構完成。太空對接是實現航天站、航天飛機、太空平台和空間運輸係統的太空裝配、回收、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及營救等在軌道上服務的先決條件。兩個航天器要實現對接不是一件易事,它涉及很多方麵。

對接飛行操作,根據航天員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製水平,可分為手控、遙控和自主三種方式。1965年12月15日,美國“雙子星座”6號和7號飛船在航天員參與下,實現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太空交會。1995年6月29日,美國 “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順利地與太空運行的俄羅斯“和平”號航天站對接成功。這次對接具有規模大、時間長,而且合作的項目多的特點,促進了國際航天站的建立,推動了航天技術的發展。

黑匣子

黑匣子又稱自動記錄器,它能自動記錄飛機失事前30分鍾內的多種數據資料,包括飛行速度、高度、航向、俯仰姿態、機內對話等等。黑匣子通常有兩個,一個是座艙通話器,另一個是飛行記錄器。

黑匣子一般安裝在不易被火燒,也不易摔壞的飛機尾部,它能承受100倍於本身重量的載荷衝擊和1噸的斷裂載荷,而且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海水、淡水和其他任何液體的浸泡而不受影響。

當飛機失事後,黑匣子每秒鍾會發出一次訊號,一般訊號期有30天,但一般在20天後,訊號就會減弱,有時電池電力不足時,減弱時間也可能提早。

黑匣子是為飛機事故的分析提供重要情報的依據,有時候也是惟一的依據,所以失事後必須尋找它。

自轉的運用

地球是由西向東旋轉的,將人造衛星向東發射,就可以利用地球的慣性,好像“順水推舟”一樣,節省推力,從而節省燃料。地球運動的速度,隨著緯度的不同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說,地球的運動速度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小,赤道上的速度最大,南北兩極為零。所以發射地點的緯度越高,火箭需要的推力也就越大。當然衛星發射最理想的效果,就是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在赤道附近以傾角為0發射。

由於各國的地理緯度不同以及不同需要,火箭不可能全在赤道附近發射,發射方向也不能全都正好由西向東,比如偏向東南或東北,但總不能離開這個“東”字。這都是為了要盡量利用地球的自轉慣性,節省推力。

沒有降落傘的客機

軍用飛機發生事故或者被擊毀時,駕駛員總會跳傘逃生,降落傘成了生命的護身符;可是客機上卻沒有降落傘。

雖然跳傘是很好的逃生手段,但對於那些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來說,跳傘是相當危險的。在不明飛行高度以及速度,而且搞不清下方地形的情況下匆忙跳傘,許多傷亡是在所難免的。

假如客機為乘客準備降落傘,那麼稍微有機械故障,或者機身微有晃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乘客要求跳傘,就會造成整個機廂乘客慌亂,甚至全體要求跳傘。事實上飛機的小晃動或者機械故障有可能是正常或能夠排除的,然而,跳傘卻會造成重大傷亡事故。

天上的衛星

據了解,我國至今已自行研製並成功發射了65顆衛星,其中目前仍在天上的通訊、氣象、遙感、科學實驗等衛星,共有20多顆。

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有很多是用肉眼完全能看到的,由於它們離地球隻有數百或數千公裏,地球的陰影很容易遮住它,所以,隻能在黃昏和黎明時看到它們。

人造衛星是不會掉下來的。因為如果物體在運行速度達到每秒7。9公裏以上,就不會被地球的引力拉回地麵。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進入軌道時的速度都在每秒7。9公裏以上,如果不再受外力的影響,是不會掉下來的。

人造衛星的用途很廣,勘探衛星能測量地形,調查地麵資源,勘探地下礦藏;氣象衛星能拍攝雲圖,觀測風向和風速;間諜衛星能搜集軍事情報;實驗衛星能幫助科學家在太空中做許多地麵不能做的實驗;救援衛星能搜尋到遇難者發出的求救信號等。

太空行走

當第一批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走下登月艙開始在月球表麵行走的時候,他們幾乎每走一步都會搖搖晃晃,像個喝醉的酒鬼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聯係以後,他們才明白自己必須放棄在地球上兩隻腳交替行走的模式,而采用兩腳同時用力的袋鼠式跳蹦方法,這才是最佳的行走姿勢。奧爾德林對此總結道“你要非常小心記住自己的質量中心在什麼地方,有時要走二三步才能弄清你身下還有兩隻腳”。

月球上要采用袋鼠蹦跳的方法來行走是地球和月球的重力不同而引起的。人類長期生活在重力較大的地球,兩隻腳交替行走時的力量、速度和重心的轉移都已經習慣了,而在月球上,重力隻是地球的1/6,而腳的蹲力卻基本不變,致使重心在兩腳先後邁步時候改變過猛,身體不由自主地搖晃。采用跳蹦式行走,身體的重心不再搖擺,可以穩步前進。

航天飛機的起、落

航天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惟一的可重複利用的航天運載器。航天飛機一般由軌道飛行器、一個大型的外掛燃料箱和兩台固體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組成。外掛燃料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都是很重的,它們足足有十幾層樓那麼高。

航天飛機掛了那麼重的負擔,當然無法像普通飛機那樣水平滑跑起飛,而且它受到的空氣阻力也遠遠超過大型飛機。而且火箭發動機隻能短時間工作,因此,航天飛機必須在最初一二分鍾裏垂直上升,盡快衝出稠密的低層大氣。航天飛機先上升到幾十千米高空,扔下兩枚耗盡燃料的助推火箭。這些火箭用降落傘回收後可以重複使用。航天飛機再上升到100多千米高度時,龐大的外燃料箱的燃料業用完了,就會自動墜落。這時航天飛機本身的發動機足以把它送上幾百千米高的軌道。當航天飛機返航時,早已擺脫了累贅的外掛物,就能像滑翔機一樣飄然降落。

太空增高

前蘇聯宇航員尤裏·洛瑪曼柯43歲的時候,在太空站生活了326天以後回到地麵上的時候,竟然身體長高了1厘米。

人的脊椎骨是由33塊骨頭組合而成的,其中絕大多數骨頭中間由椎間盤所分隔。椎間盤是一種堅韌的纖維狀組織,起保護脊柱的作用。在太空的條件下,由於地球的地心引力不存在了,脊柱骨因為得到舒展而延伸,所以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人就會長高了。

這種長高與人的正常情況下的長高是不一樣的,正常的增高是由於人體內較大的骨頭的兩端長出新的骨膜,並不斷積累的結果。而太空中宇航員的增高是在太空的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當他返回地球的時候,就很快會恢複原樣了。

飛機裏的新鮮空氣

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飛機雖然在萬米高空飛行,機艙裏麵依舊空氣新鮮。

這是因為飛機上有一套設備,這套設備將外界低溫低壓的空氣吸入後加壓、增溫、過濾,然後通過專門的通道送入機艙,艙內用過的空氣,通過機艙中的空氣壓力係統,被迫流向腳踏的地板縫隙,沿著固定的管道排出機艙。

另外,機艙中還有單獨的通風係統,直接通到每位乘員的座位上,需要時打開開關,空氣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出來,流量還可以自行調節。

宇航員

做一名航天員是無數人的夢想,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的駕駛員加加林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位宇航員,被人們稱為英雄。

一位優秀的宇航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一定的條件,職業宇航員必須年齡在40歲以下,身高在1.5米到1.9米之間,體重與身高協調,並且有1000小時以上飛機駕駛經驗,學士學位以上學曆,身體健康、意誌堅強,有獻身精神。

在太空飛行的過程中,還需要專門人才來做許多科學實驗,所以宇航員除了必須具備出色的身體、心理、思想和知識等素質以外,還必須具有特殊的耐力,經得起失重、超重、低氣壓和孤獨的考驗,而且還需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世界上第一個宇航員是前蘇聯的加加林。1961年4月21日,他乘坐“東方1號”飛船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一周,曆時108分鍾。

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姆斯特朗穿著艙外宇航服,走出登月艙,第一個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當時,他說:“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太空度假

在以前,到太空旅遊還隻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是現在夢想很快就將成為現實。科學家甚至計劃在月球上建造一個太空基地,歡迎地球上旅客前去觀光旅遊。在2001年和2002年,美國人丹尼斯·蒂托和南非人馬克·沙特爾沃思分別作為“遊客”造訪太空之後,2005年,60歲的美國富翁格雷戈裏·奧爾森成為地球上的第3位“太空遊客”。目前,太空旅遊並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比如15天的繞月之旅報價就高達1億美元。當然,旅客不僅要支付巨額的旅遊費,而且為了適應太空環境,身體也接受了嚴格考驗。也就是說,僅僅有錢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太空旅遊。

不過,相信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普通人的太空旅遊並不隻是空談。到那時,普通人也可以到太空去度假了。

彈射座椅

1983年9月27日,前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上,“聯盟T-10A”宇宙飛船即將升空,在起飛的瞬間,運載火箭的一級發動機發生了爆炸。就在這個時候,火箭頂端的救生塔突然打開,把兩名航天員彈射到1千米以外的安全區,航天員死裏逃生,這就是彈射座椅的功勞。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從起飛、運行到返回地麵,隨時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從1961年第一名航天員升入太空以來,前蘇聯和美國已經有14名航天員在航天活動中不幸遇難了。因此,人們設計了一整套的應急救生裝置,把拯救宇航員的生命作為最大的事情。彈射座椅就是這些救生裝置中的其中之一。載人航天器在上升飛行階段,一般使用彈射座椅或救生塔,在返回階段一般采用彈射座椅或分離座艙。

直升飛機

一切物體都有重力的,所以高高拋起的重物總會落到地麵,可是沉重的飛機卻能在天空飛翔,這是有原因的。

飛機的機翼很像兩個巨大的風箏,上邊是鼓起來的,下邊是平的,當風迎著飛機吹時,機翼上麵的空氣流動快,壓力小,會將機翼向上吸,而機翼下麵的空氣流動慢,壓力大,會將機翼向上抬,飛機利用發動機的力量快速向前行駛,強勁的風吹到機翼上,飛機就飛起來了。

飛鳥撞下飛機

鳥兒的質量和體積雖然很小,在空中飛行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鳥兒把飛行的飛機撞壞。因為當鳥兒和飛行的飛機相撞時,飛機的速度很快,而鳥兒是迎著飛機飛的,相對飛機來說鳥兒的速度就是鳥兒本身的速度加上飛機的速度,這樣相加,那相對飛機來說,鳥兒的速度是非常大的。科學家們計算過,一隻7.2千克的鳥兒和一架時速是960千米的飛機相撞,鳥兒對飛機的撞擊力,絕不亞於一顆重型炸彈對飛機的威脅,所以一隻小小的鳥兒也會撞壞飛機的。

陸上行走的氣墊船

氣墊船也能在水麵上和陸地上輕快、平穩的行駛。

根據牛頓定律,如果給物體一個推力,就能獲得一個相反方向的推力。氣墊船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製造的。氣墊船在行駛的時候,向船底噴出又急又快的氣流,就會產生托起氣墊船的推力,船底與河水水麵之間會出現一層氣流層,好像“氣墊子”一般,所以稱為氣墊船。

氣墊船在陸上行駛時,也是利用向下噴出的氣流把船身懸浮起來。但是因為地麵不像水麵一樣平坦,氣墊船離地麵高一點時氣流很容易逸散,造成托力不足;離地麵低一點的時候,很容易撞壞船底。後來人們在氣墊船底圍上一圈橡膠,氣流被約束在橡膠圈內,然後從橡膠圈下邊泄出,氣墊因此增厚很多,氣墊船也被抬高很多。氣墊船才能真正的在陸地上行駛。

核電站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核電站,如果這些核電站爆炸,後果將不堪想象,事實上是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

原子彈爆炸的條件有兩個,一是核燃料鈾的重量超過臨界值(1公斤);二是核裂變鏈式反應引發後不進行控製,短時間內形成大量中子,放出巨大能量。

而核電站的反應堆和原子彈是不一樣的。首先,核反應堆中心活性區的反應堆裏的鈾的重量不會超過臨界值,核裂變鏈反應也受到嚴格控製,整個核反應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進行。其次,活性區的外部包圍著厚厚的石墨反射層,在它的最外麵又加了水和水泥等製作的保護層,防止核泄漏。最後,在活性區的內部,燃料棒把鈾分成若幹小份,由慢化劑控製反應速度,冷卻劑及時的把核裂變產生的熱量輸送出去,同時用控製棒控製核裂變鏈式反應速度。因此,正常運轉的核電站是不會爆炸的。

水底呼吸

潛水艇可以長時間隱蔽在水下作戰,難以被發現,裏麵的人也可以在水底自由呼吸。

潛水艇在水麵航行的時候,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當它下潛以後,潛水艇裏的人需要的氧氣就要靠潛水艇攜帶的供氧劑提供了。一般來說,潛水艇攜帶的供氧劑主要是“過氧化納”。過氧化鈉是一種淡黃色的粉末,它很容易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當它與水反應時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當它與二氧化碳反應時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利用這個原理,潛艇中的人不斷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與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供人員呼吸,隻要有足夠的過氧化鈉,就可以產生足量的氧氣。由於過氧化鈉不斷地消耗潛艇中人員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可以保證潛艇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致過高,是潛艇中的氧氣滿足人員的要求。

上天的氣球

現在上天對與我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飛機穿梭與城市之間,飛船翱翔於太空。而且很快就有人到太空中旅遊了。但是在17世紀以前,人們隻能幻想著能像孫悟空那樣騰雲駕霧。但是1783年,法國巴黎有人利用氣球竟然上了天。

原來,他發現把鐵皮扔在硫酸中會產生一種很輕的氣體,把這些氣體收集起來發現這種氣體非常的輕。於是他就做了一種嚐試,他大量製造這種氣體,用它灌滿整個巨大的氣囊,氣囊就帶著他飛上了天空。

這種氣體就是氫氣,它是世界上最輕的氣體,隻有同體積空氣的1/15重。如果氣囊足夠大的話,是很容易把人帶到天空中去的。

人們也可以自己做氫氣球,隻要在玻璃瓶裏放些稀鹽酸,在放些幹電池的外殼——鋅,就會產生大量氫氣。但是要小心,氫氣遇火會燃燒爆炸,因此灌氫氣時四周不得有火種。

使人發笑的氣體

人們隻要聞到一氧化二氮就會發笑,我們把這種氣體稱為笑氣。

笑氣在空氣中很少,大約隻占空氣體積的二百萬分之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呼吸不到笑氣的。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笑氣感到非常害怕,覺得它可以讓人生病。直到179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做了一個讓他一舉成名的實驗:一邊吸入笑氣,一邊記錄自己發生的生理變化。他發現,笑氣對神經有奇異作用,吸入少量的笑氣就會使人興奮不已而大笑起來。試驗中,戴維還發現笑氣可以止痛。後來,經過進一步論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吸入少量的笑氣能使人進入麻醉狀態。從此,笑氣被用作牙科麻醉劑。

當一個笑氣分子跟六個水分子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含笑氣的晶體,把晶體加熱,笑氣又會重新逸出,人們利用笑氣的這種性質來製得純淨的笑氣。

回聲

回聲是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聲音是以波的形勢傳播的,當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回來,就形成了回聲。

隻有障礙物離得較遠,發出的聲音經過較長時間回到耳畔,才容易分辨出回聲和原聲。障礙物離得太近,例如在高牆跟前或室內說話,聲音很快反射回來,回聲和原聲差不多合在一起,分辨不出來,便感覺不到回聲。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懂得運用聲音的反射原理。建於明代的著名建築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就具有奇妙的聲學現象。回音壁是一個圓形的圍牆,高約6米,半徑32.5米。整個圍牆都很光滑,是一個很好的聲音反射體。隻要有人對著牆壁說話,即使聲音很輕,由於聲波沿著圍牆內壁多次反射,站在圍牆根各個位置上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就跟打電話一樣。

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金字塔建成於2600年前,是三棱錐形體,垂直高度是146.5米。建成以後,國王想知道自己的墳墓有多高,這在2600年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是很難辦到的。

一個有名的學者法列士想了個方法,解決了這個難題。法列士是在他自己的影子等於自己的身高時才測量的。這時候,日光以45度的角度射向地麵,那麼由金字塔的頂點。塔底的中心點和陰影的端點組成的三角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所以它的兩端,即金字塔的頂點到塔底中心點的距離和塔底中心點到陰影端點的距離是相等的。塔底的長度法列士早以測量好了,他又讓人測出金字塔底端到陰影端點的距離。他把金字塔底的長度的一半加上金字塔底端到陰影的距離,很快就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房屋遷移技術

1937年,前蘇聯在莫斯科的建設中,用3台10噸的卷揚機和相應的滑輪組,把一幢5層樓房整體遷移了74米。這就是現在正在不斷完善和擴大應用的房屋整體遷移技術。

房屋整體平移,是指在保持原有建築物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不改變的前提下,將整個建築物從原址移動到指定的新址。目前所知,國內、外在房屋整體平移時,常用的方法是沿建築物縱(或橫)軸方向平移,且國內房屋整體平移對象均為現代建築物。房屋整體平移的方法是在房屋的底部用由工字鋼組成的框架把房屋支撐起來,然後用鋼管作為滾動部分,在鋼管下麵沿著遷移方向鋪設如鐵路一樣的鐵軌,以減少鋼管滾動的阻力。當距離較大時,則用卷揚機配以相應的滑輪組,當長距離遷移時,更經濟的方法就是用滾輪代替鋼管。

房屋整體平移技術,在國內因經濟建設、城市發展需要,而遷移曆史文物建築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後在拆遷過程中完整保存這類建築的好方法,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激光

激光和普通光一樣都是電磁波,它的威力很大,能射穿鋼板,即使像金剛石那樣堅硬的物質,在它的照射下,也會化成一縷輕煙。

組成物質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運動著的電子組成。當外界給與電子一定的能量時,就有可能把電子送到郊外層的軌道上去。這時候,我們就說院子從低能狀態躍遷到高能態。處在高能態上的原子沒有在低能態上穩定,它有返回低能態的趨勢,當原子自發從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時就會發光,這就是自發輻射。另外,如果將處在高能態上的原子,用另外一個外來光子誘導它躍遷到低能態,而且這個外來光子的頻率與處於激發態原子的固有頻率相同,這是就會引起原子的受激輻射。簡單地說,普通光是物質的原子自發輻射產生的,而激光是物質的原子受激輻射產生的。

普通光在自發輻射的情況下,大量原子的發光動作時互相獨立進行的,它們各自在不同時刻發出頻率不同、位相不同、方向不同的光。這好像電影院散場後,大家前前後後地向著四麵八方以不同的步伐走出來。而激光不同,它是大量原子由於受激輻射所產生的發光行為,這樣產生的激光,頻率、相位、方向都十分一致,就好像電影院散場以後,大家排著隊朝著一個方向,邁著同樣的步伐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