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智懷、蕭野、王少農在香山祈禱,圓滿《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這件事,怎麼是由我們三個凡夫俗子來做呢?現在細細想來,唯一的解釋是,我們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服務信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定會得到更多有信仰的人關心指導,我們旨在拋磚引玉。《重建中國人的信仰》的誕生,就是我們回首信仰,擁抱信仰,感恩信仰,頌揚信仰。我們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信仰的喜樂!這是我們的信仰之旅。
本書初稿,得到汪鵬生先生和周誌友先生的熱情鼓勵和誠摯幫助。若不是這份因緣,要成書,恐怕還在夢想之中。接著,我們又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一位至今未謀麵的張繼清老師對書稿的學術指導。我們得到康建中先生和湯奇學先生在學術上的熱心指導,幫助我們提高。
在書稿的完成過程中,我們有幸得到了張宿堂先生在學術上的熱心指導,我們上門求教之時,他逐一與我們溝通,並開誠相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修改意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吳瓊教授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為我們提出了許多中肯意見。兩位朋友的熱心腸,讓我們感慨不已!
在書稿的完成過程中,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十八位專家學者、藝術家老師,我們盡可能深入老師們的精神領地作心與心的交流。老師們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訪問,給了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我們向老師們的包容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本書的完成過程中,我們感謝提供了極大學術幫助的張仁先生,李進華先生,王景峰先生,董士虎先生,石柱先生,何笛女士,蔣義芳女士,徐燕女士。我們感謝禪宗祖庭柏林禪寺明海法師。我們感謝丁美心女士對我們工作的默默支持和奉獻。我們感謝鄧玉清,朱烏有,王淳三位朋友幫助整理文稿、付出辛勞。感謝朱昔群博士的關心和指導。感謝呂先富先生的關心和指導。感謝裝幀設計師楊鑫與我們的相遇之緣。
感謝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眾多老師關心、指導。感謝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指導中心領導於昔群先生、李廣先生關心、指導。感謝香山、宋莊藝術家朋友的助力,這一西一東北京兩頭的文化基地,專門為孕育大師而存在。感謝雷音琴院、太和書院老師們多年的幫助。感謝“全息學係統”構建者宇聲老師的關心、指導。感謝年輕的資深編輯餘玲女士的關心、指導!感謝曲阜、北京兩地國學界老師的指導,聖城曲阜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聖地。同時,我們對香山書院、《中國詩詞》同仁表示感謝。
感謝我們的母親!感謝我們的國家!感謝我們的時代!
我們的書稿正是得益於這麼多親人、領導和朋友們的鼎力支持,一路陽光來到您的麵前,向您獻上我們最真的祝福:願您永遠在信仰中生活!
為本書的完成,我們付出了勞動,從憧憬到行動,從進入訪談到記錄、到整理、到討論、到求證、到接受朋友們的批評和建議、到反複修改,奔波在良鄉至香山、至宋莊、至亞運村、至燕山、至上海、至四川、至合肥,我們行走在中國大地上。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在熱情地追求,深情地呼喚,縱情地歌唱,忘情地分享。
信仰多美好,她出現了!我們無比欣慰!
是的,我們感謝那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