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0多萬年前,雲南元謀人遺址中發現有用火的痕跡。2100萬年前陝西藍田人遺址中也發現用火的痕跡。至50萬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不僅普遍用火,還掌握了保存火種的辦法。8000多年前在河北武安、河南新鄭等地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了早期的陶器。約6000年前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高質量的紅陶、灰陶及細泥彩陶。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早期黑陶。還發現有最早的塗漆製品。“清央之美,始於耒耜”,進入農業社會後不久即開始穀物釀酒。前3000年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藝術價值極高的細泥薄殼黑陶。在甘肅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火燒溝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山西東下馮文化、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等遺址中發現了紅銅器和冶煉的銅器物。前2000年中原地區的夏代初期。
在福建、江西等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胎質不同於一般陶器的硬陶。這一時期出土的白陶表明我國是最早使用瓷土的國家。92前2000年在河南臨汝煤山龍山文化遺址和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出土了銅器及冶鑄的豎爐和陶範等,說明已出現銅器的冶鑄工藝。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釀酒已較普遍,飲用帶糟的酒是穀物加工的一項重要手段。中國先民已開始加工黃金,到了商周時期黃金的加工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82前16世紀(中原地區夏代後期和商代初期)2在內蒙昭烏達盟夏家店下層文化(夏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金屬貝幣,表明當時已開始煉鉛。中國先民開始冶煉青銅。
122前11世紀(中原地區商代後期,即殷代後期)在河北槁城台西村出土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表明已開始利用隕鐵。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這一時期已開始采集和冶煉金屬錫。從大量出土商代青銅器分析,這一時期已開始以銅、錫、鉛等金屬按配比冶煉青銅。人們已知製取白色的鉛粉(堿式碳酸鉛)用作顏料及化妝品。陰陽學說開始形成。
前8世紀(中原地區西周的後期)在河南三門峽市的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銅柄鐵劍,經鑒定是人工冶鐵製品,表明該時期開始人工冶鐵。出土文物表明西周晚期已掌握塊煉鐵技術。西周時期已萌生了“五行”概念。前世紀(中原地區春秋早期)從迄今取得的資料表明,至遲在春秋早期已開始冶煉硫銅礦。到西周後期和春秋早期曲蘖的功用逐漸分開,人們更多地采用酒曲釀酒。前6世紀(春秋中晚期)在江蘇六合縣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鐵丸,經鑒定為白口生鐵,表明當時已開始冶煉生鐵。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楚國墓出土的鋼劍和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部分兵器都屬於碳分布不均勻的低碳鋼或中碳鋼,表明當時已出現煉鋼工藝。在五行概念的基礎上,發展成五行相勝說。102前世紀戰國時期開始發明將塊煉鐵滲碳並反複鍛打的百煉鋼工藝。這一時期的工匠已開始使用鋼的淬火工藝。《韓非子五蠹》、《莊子外物》等都記載了鑽木取火的方法。
《周禮秋官司》記載了陽燧《銅鏡》取火的方法。在部分學者的著作中出現“氣”的概念,以代表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齊國學者鄒衍以陰陽觀念為核心,創立陰陽五行學說。前4世紀(戰國後期)墨子提出近似於原子論的“端”的學說。工匠們總結出冶煉青銅的“六齊規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法則。工匠們發明了鎏金術。開始使用無機洗滌劑。在湖北銅綠山古礦遺址,河北滿城漢墓出土有麻口鐵的鐵鏵,表明戰國後期已有麻口鐵。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戰國時期已發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玻璃。先民已掌握固體滲碳的煉鋼技術。前3世紀秦代和漢初五行說又發展出五行相生之說。開始從丹砂中燒煉水銀。漢初興起了金丹術。前2世紀(西漢前期)中國出現了利用麻類纖維的造紙術。西漢淮南王劉安所撰《淮南萬畢術》中提到鐵置換銅的反應。出現較白口鐵、麻口鐵更好的灰口鐵。在冶鐵過程中開始使用助溶劑(石灰石)。西漢方士製作成砷黃銅(丹陽金)以充作藥金。董仲舒提出“元氣”的概念。張騫通西域,引進一些葡萄優良品種及葡萄酒技術。
西漢後期,發明了鑄鐵脫碳鋼,出現了球墨鑄鐵。發明了炒鐵和炒鋼。出現了低溫鉛釉的釉陶。最早的醫藥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東漢初期,王充提出物質守恒的思想。現存的最早金丹術著作《黃帝九鼎神丹經》問世。金丹術著作中已有關於鉛霜(醋酸鉛)製作方法的記載。據《漢書?地理誌》記載,人們發現了石油。這是目前世界上對石油的最早記載。1222世紀(東漢中後期)蔡倫改革並發展了造紙術,從此造紙術得到迅速的推廣。在江南沿海一帶出現基本上達到近代瓷器質量標準的青瓷。由水銀製得紅色氧化汞。魏伯陽撰成《周易參同契》。方士已能製得輕粉(氯化亞汞)。方士已發現用“灰吹法”煉銀。東漢方士狐剛子撰成《出金礦圖錄》、《粉圖經》等著作。方士還發明金銀分離的礬鹽法。紙傳到了朝鮮,百濟國,並在4世紀末開始造紙。世紀(東漢末及三國時期)曹操介紹《九酉(2/57日7皿)春酒法》。紙傳到當今的越南地區,4世紀他們也能造紙。
4世紀(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其中介紹了當時南方使用的草苞曲。葛洪於318年完成《抱樸子內篇》20卷,這是中國金丹術史上一部極重要的著作。方士已煉製出粉霜(氯化高汞)。在浙江德清等地區已生產黑瓷。發明並生產了桑皮紙、藤皮紙。世紀(南北朝)在西北州出現一種固體石蜜(固體蔗糖)。在北方部分地區(河南、河北)開始燒製白瓷。6世紀(南北朝後期和隋代)發明了灌鋼法。重要醫藥著作,陶弘景著寫《神農本草經集注》問世。賈思勰的名著《齊民要術》問世。南朝齊梁時已能生產砂糖。隋代方士蘇元明已能煉取砷白銅,他還煉製得人工丹砂(紅色硫化汞)。世紀(唐代前期)蘇敬等編纂完成《新修本草》,這是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丹家煉製成醫學上補牙的銀錫汞齊。紙傳到印度。中國瓷器開始西傳入阿拉伯。中國派人赴印度學習製糖技術。學習西域的經驗,葡萄酒一度得到發展。1228世紀5(唐代中後期)2金丹家金陵子的《龍虎還丹訣》問世,該著作表明金陵子的實驗具有相當高的定量水平,說明唐代的金丹實踐已初步具有科學實驗的特征。方士已熟練地掌握了煉製砷白銅的技藝。
中國古代化學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100多萬年前雲南元謀人遺址中發現有用火的痕跡。
100萬年前陝西藍田人遺址中也發現用火的痕跡。
40至50萬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不僅普遍用火,還掌握了保存火種的辦法。
8000多年前在河北武安、河南新鄭等地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了早期的陶器。
約6000年前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高質量的紅陶、灰陶及細泥彩陶。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早期黑陶。還發現有最早的塗漆製品。“清酉央之美,始於耒耜”,進入農業社會後不久即開始穀物釀酒。
前3000年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藝術價值極高的細泥薄殼黑陶。在甘肅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火燒溝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山西東下馮文化、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等遺址中發現了紅銅器和冶煉的銅器物。
前2000年中原地區的夏代初期)
在福建、江西等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胎質不同於一般陶器的硬陶。這一時期出土的白陶表明我國是最早使用瓷土的國家。
前2000年在河南臨汝煤山龍山文化遺址和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出土了銅器及冶鑄的豎爐和陶範等,說明已出現銅器的冶鑄工藝。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釀酒已較普遍,飲用帶糟的酒是穀物加工的一項重要手段。中國先民已開始加工黃金,到了商周時期黃金的加工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
前16世紀 (中原地區夏代後期和商代初期)在內蒙 昭烏達盟夏家店下層文化(夏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金屬貝幣,表明當時已開始煉鉛。中國先民開始冶煉青銅。
前11世紀
(原地區商代後期,即殷代後期)在河北槁城台西村出土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表明已開始利用隕鐵。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這一時期已開始采集和冶煉金屬錫。從大量出土商代青銅器分析,這一時期已開始以銅、錫、鉛等金屬按配比冶煉青銅。人們已知製取白色的鉛粉(堿式碳酸鉛)用作顏料及化妝品。陰陽學說開始形成。
前8世紀(中原地區西周的後期)在河南三門峽市的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銅柄鐵劍,經鑒定是人工冶鐵製品,表明該時期開始人工冶鐵。出土文物表明西周晚期已掌握塊煉鐵技術。西周時期已萌生了“五行”概念。
前7世紀(中原地區春秋早期)從迄今取得的資料表明,至遲在春秋早期已開始冶煉硫銅礦。到西周後期和春秋早期曲蘖的功用逐漸分開,人們更多地采用酒曲釀酒。
前6世紀(春秋中晚期)在江蘇六合縣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鐵丸,經鑒定為白口生鐵,表明當時已開始冶煉生鐵。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楚國墓出土的鋼劍和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部分兵器都屬於碳分布不均勻的低碳鋼或中碳鋼,表明當時已出現煉鋼工藝。在五行概念的基礎上,發展成五行相勝說。
前5世紀(戰國時期)開始發明將塊煉鐵滲碳並反複鍛打的百煉鋼工藝。這一時期的工匠已開始使用鋼的淬火工藝。《韓非子?五蠹》、《莊子?外物》等都記載了鑽木取火的方法。《周禮?秋官?司》記載了陽燧《銅鏡》取火的方法。在部分學者的著作中出現“氣”的概念,以代表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齊國學者鄒衍以陰陽觀念為核心,創立陰陽五行學說。
前4世紀(戰國後期)墨子提出近似於原子論的“端”的
學說。工匠們總結出冶煉青銅的“六齊規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法則。工匠們發明了鎏金術。開始使用無機洗滌劑。在湖北銅綠山古礦遺址,河北滿城漢墓出土有麻口鐵的鐵鏵,表明戰國後期已有麻口鐵。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戰國時期已發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玻璃。先民已掌握固體滲碳的煉鋼技術。
前3世紀(秦代和漢初)五行說又發展出五行相生之說。開始從丹砂中燒煉水銀。
漢初興起了金丹術。
前2世紀(西漢前期)中國出現了利用麻類纖維的造紙術
。西漢淮南王劉安所撰《淮南萬畢術》中提到鐵置換銅的反應。出現較白口鐵、麻口鐵更好的灰口鐵。在冶鐵過程中開始使用助溶劑(石灰石)。西漢方士製作成砷黃銅(丹陽金)以充作藥金。董仲舒提出“元氣”的概念。張騫通西域,引進一些葡萄優良品種及葡萄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