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熊熊燃燒的火焰
人類已有約萬年的曆史,而地球的曆史要比人類久遠得多。在地球的演化和生命起源的漫長過程中,經曆了無數的化學變化。當人類出現的時候,地球上可以直接感知的化學變化仍然是隨處可見的。例如動植物的腐敗和各種燃燒現象,生命的毀滅和熊熊燃燒的火焰都曾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恐懼,如火山噴發、森林大火等,是最為驚心動魄的景象。火不隻給人以恐懼之感,它也帶來光明和溫暖,經火燒熟的食物也較為可口。正是從對火的懼怕開始,人們逐步認識和利用了火。
我國境內發現的早期人類遺址都有火的遺跡。在距今百餘萬年的元謀人遺址,曾在元謀人化石粘土層出土大量炭屑,並發現數塊燒骨。距今約百萬年的陝西藍田人遺址也有當時用火的痕跡。距今萬年的北京人不但已普遍用火,而且已經掌握了保存火種的方法。北京人群居的洞穴之中有數米深的灰燼,其中還有被燒過的獸骨和石塊,這表明北京人已有意識地利用火取暖和燒熟食物。熟食對人類智力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它還可以減少疾病,延長壽命。燒製熟食本身也是一個化學變化過程。有意識地使用火是人們控製和掌握的第一個化學變化,而且隨之就能實現更多的化學變化,因此可以說化學是從火的認識與利用開始的。
人類最早利用的都是自然界的野火,從野火中取得火種。北京人大量用火表明他們已有保存火種的習慣。從保存火種到摩擦生火,其間經曆了數十萬年。我國上古時代有“鑽木取火”的傳說,但關於摩擦生火起源於何時已難稽考。《韓非子五蠹》記載說:“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這就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的神話傳說。鑽木取火的方法在我國古代沿用很久。從先秦到魏晉,該法是最普遍的取火方法。它一般是用一根較硬的木棒作為鑽棒,被鑽的木片往往是用軟木,鑽棒在軟木上快速旋轉,鑽出的木屑很容易燃燒。直到解放前,我國海南島黎族和雲南佤族仍用鑽木取火。遠古的鑽木工具已難得見,但漢晉遺物卻有出土,在居延漢代烽燧遺址就發現過鑽木用的鑽棒和木片。與鑽木法一樣古老的還有鋸法取火,其原理同於鑽法,即利用竹木相鋸摩擦而產生的熱量生火,傳說伏羲氏“錯木生火”即是此法。《莊子外物》篇:“木與木相摩則然。”也是指鋸法,此法在戰國以來也廣為流行。
解放前,雲南佤族和苦聰族人都曾用鋸法取火。據調查,佤族人使用的鋸法,是以生木相摩,截取當地生長的一種“阿由”樹為底木,以鐵刀刻一凹槽,深入樹心。以一竹片在凹槽中往來摩擦。“另一人雙手各持火草一小把閉置於凹槽兩端,兼起挾緊底木作用,摩至火草著火為止”。此外還有一種帶鋸法,以竹藤之類作條帶來鋸,實際上也是鋸法的一種。”汪寧生:《民族考古學論文集》第頁,文物出版社,年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取火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入青銅時代之後,我國先民又利用青銅鑄凹鏡,聚日光以生火。這種銅鏡又稱“陽燧”、“夫燧”。《周禮秋官司》曰:“司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年月,陝西省扶風縣黃堆村西周墓葬出土了西周時代的凹麵銅鏡,據報道年代在距今約年前,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陽燧遺物。此後,又在擊石法基礎上發明了火鐮擊石法。擊石法是以兩塊黃鐵礦石相擊,或用黃鐵礦石與火石相擊生火,起源也很早。火鐮擊石法對火鐮材料有一定要求,即必須用高碳鋼製成的火鐮擊石才能生火。此法到宋元時代普遍采用,古老的鑽法、鋸法取火才逐漸淘汰。利用和控製了火,人們可以實現許多物質變化。古代化學采用的全部方法,如燃燒、鍛煉、煮沸、蒸餾、升華甚至溶解,都無不與用火直接或間接地有關。這些方法至今仍然是化學實驗中常用的。火的利用為實用化學工藝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二、煤炭烏薪之火
煤炭,中國古代有石炭、烏薪、黑金、燃石、礦炭等異名,其中以石炭這一名稱用得最廣。煤炭是植物經地殼變動埋沒在地下,受了細菌、壓力等作用,經過極為漫長的歲月,逐漸變化而成的。煤炭有泥煤、褐煤、煙煤和無煙煤等。我國最早記載煤的名稱和產地的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山海經》,書中雲:“女兒之山,其上多石涅”。“石涅”就是煤。但從目前擁有的文獻資料來看,還沒有發現春秋戰國、秦時有開采、使用煤炭的記錄。漢初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了漢竇廣國在宜陽地方“入山作炭”,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認為,這就是進山去采煤炭。《漢書地理誌》中也記載了漢代“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豫章郡即今江西南昌及其附近,這裏已把煤稱作一種可燃石頭,明確指出了煤已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漢代冶鐵業中已開始使用煤作燃料。年,在河南鄭州古滎鎮發現了從西漢中葉至東漢前期的冶鐵遺址,就是用煤冶煉的。又在河南鞏縣鐵生溝西漢末年的冶鐵遺址發現了煤餅。這都是漢代冶鐵已開始使用煤作燃料的側麵依據。有明確記載用煤冶鐵的是魏晉以後,從北魏酈道元《水經濁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說:“屈茨”龜茲的異譯北二百裏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指明了西域已用石炭煤冶鐵,而且其采煤和冶鐵規模都相當大,“恒充三十六國用”。
據已故岑仲勉先生考證,《釋氏西域記》一書出於晉朝道安之手。西域的冶鐵技術傳自中原,這種用煤作燃料煉鐵的方法應該也傳自中原。我國用煤冶鐵方法至少在晉或晉以前就開始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鐵的國家。用煤作冶鐵燃料,由於煤炭耐燃,溫度高,更有利於提高生鐵產量,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根據文獻記載,漢末煤的開采量已相當大。曹操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西興建冰井台,井深十五丈,裏麵儲存數十萬斤煤。晉初陸雲在參觀了冰井台後說:“燒此,消複可用,然煙中人。”即指燃燒未完的煤炭,撲滅後還可以利用;當煤燃燒不充分時,會產生傷害人的氣體。表明了當時人們在實踐中對用煤已有了相當認識。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許多家庭都用煤來取暖、燒飯。在唐朝有許多詩人的詩句中,不時見到有“石炭”字樣,在南方,也見到了有煤礦的記載。唐代,煤炭已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了。宋代,采煤業繼續發展,煤炭作為家用燃料,已部分替代柴草、木炭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山西地區“民燒石炭,家有橐冶之具”。汴京城中百萬家也“盡仰石炭,無一燃薪者”。同時在金屬冶煉和製瓷業中也使用了煤。如蘇軾知徐州時,曾派人到徐州西南的蕭縣白土鎮找到煤礦。後來蘇軾在其《石炭行》一詩的序中說:“以之冶鐵作兵,犀利異常”。說明當時徐州這個重要的冶鐵地區已使用了煤。甚至宋朝已用焦炭冶煉鐵了。
在廣東新會縣發掘的南宋煉鐵遺址中,除找到爐渣、石灰石、礦石外,還找到焦炭,表明那時已開始用焦炭來冶鐵了。目前所知,這是世界上冶鐵用焦炭的最早實例。歐洲到世紀才開始煉焦,比中國晚了五百多年。近年來,在北方發掘出來的一些宋代陶瓷窯址中,也很普遍地留有用煤的遺跡。有關煤的形態及用煤的方法,謝維新的《合璧事類》中有:“豐城、萍鄉二縣,皆產石炭,於山間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無焰,作磺硫氣。既銷,則成白灰”的記載,是指煤裏含硫,燃燒時作硫磺氣,燒完之後,剩下白灰,證明了煤的含碳量高。在元朝時,從意大利來華的馬可?波羅,看到了中國用煤的情況,十分驚奇。回國後,在他寫的“遊記”裏描述了中國有一種“黑石頭”,像木柴一樣,能夠燃燒,火力比木柴強,晚上燃著了直到第二天早上還不熄滅,價錢比木柴便宜。於是歐洲人把煤當作奇聞來傳頌。元、明以後,使用煤炭已經普及。明朝著名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九上說:“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昔人不用,故識之者少,今人則以代薪炊爨音竄,鍛煉鐵石,大為民利。土人皆鑿山為穴,橫八十餘丈取之……”明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冶鐵”條下說:那時全國冶鐵,用煤炭的約十分之七,用木炭的約十分之三。可見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原料。《天工開物》中也提到了“鐵炭”:“用以冶鍛,入爐先以水沃濕,……以次增添而用。”“即用煤,亦別有鐵炭一種,取其火性內攻,焰不虛騰者……”這裏的“鐵炭”,也就是今天的“焦炭”。方以智《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載了焦炭的煉法。經過曆代對煤的勘探、開采和利用,明代人民對煤的性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