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清代後期的賦稅(下)(1 / 3)

鹹豐三年,閩浙總督王懿德奏請閩省商茶設關征稅。鹹豐六年,伊犁將軍紮拉芬泰奏請在伊犁產茶地設局征稅,鹹豐十一年,廣州巡撫覺邏耆齡奏請抽收落地茶稅。清後期的茶稅有產地稅、關稅、落地稅、茶厘、茶捐等征收名目。各地茶稅的征收方法和稅率各不相同。鹹豐九年,江西定章分茶厘、茶捐,茶厘每百斤除境內抽厘銀二錢外,出境又抽一錢五分。茶捐每百斤捐銀一兩四錢或一兩二錢不等。同治十三年,議準甘肅依照淮鹽辦法,以票代引,商販先納正課,後給茶票。行銷內地的納正課三兩外,在行稍地完厘稅,每引一兩數錢為度。出口的茶,另在邊境加完厘一次。光緒十年,戶部擬增茶稅。“於產茶地所設局驗茶,發給部頒茶照,每照百斤,征錢三兩九錢,經過內地關卡,另納厘稅。……或於產茶處所驗茶出給部照。既完課三兩九錢,再倍收銀三兩九錢,前後共征七兩八錢,一切雜費均予豁免,惟於各海關及邊卡,凡應納洋稅,仍照向章完納”。次年,光緒下旨,增課停止推行。三礦稅清後期,朝廷鼓勵開礦,鹹豐三年,開采熱河遍山線銀礦,每兩收正課銀三錢,耗銀三分。鹹豐四年,每百兩加收正課銀兩,耗銀三兩五錢;鹹豐六年,又加正課銀五兩,耗銀加五錢。同治十一年,廣西桂平縣有鐵礦,設爐一座,每年納爐稅銀兩。此外,還向金礦、銅礦、煤礦等課稅,稅率因礦種、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異。清廷因財政困難,鼓勵開礦,設局抽稅。四當稅清後期的當鋪,數量不如中期,但資本額增大。鹹豐年間,北京最小當鋪的資本也在兩萬兩以上。當稅的記載不全,湖北境內的當稅,光緒十一年,無論資本大小,一律捐銀兩,遇閏年加八兩。光緒十四年,因河工需款,令各省每當鋪一座,繳銀兩,作為預完二十年當稅。共預交銀餘萬兩。光緒二十年,因海防籌款,令各當商於稅額外捐銀兩。光緒二十三年,戶部確定全國各地當鋪,每座每年納稅銀兩。從前的各陋規雜費概行禁革。五其他各稅清後期新增稅目繁雜,開辦厘金中新增的稅並入厘金項目。清末各省興辦洋務或攤付賠款而開征的新稅,記載不詳,有的稅開征後又倍征,如印花稅。推行較廣的有:田房契稅分買契稅和典契稅、漁船捐、煙酒稅、木竹稅、藥材稅、牛稅、商稅等。各地稅率不一。

五、厘金

厘金是清後期所創的產銷稅,為貨物稅的前身。在清後期的稅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厘金產生的過程鹹豐三年,副都禦史雷以,訁鹹在揚州協助琦善督理江北軍務,因籌餉所需,聽從幕客錢江的建議,試行捐厘之法。先在揚州附近的仙女廟、邵伯、宜陵等鎮,勸諭米行捐厘助餉。集少成多,很有成效。次年上疏奏請仿前總督林則徐一文願的辦法,動員商賈按%的比例捐厘。在其轄區未實行的州縣推行,待軍事告竣即行停止,得到了清廷的批準。實施後,取得成效,各地仿照,很快風行全國。厘金由臨時捐款變為正式稅收。厘金稅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原因。首先,清廷急需增稅籌餉。太平天國已定都南京,清廷在長江南北駐軍幾十萬,軍餉急迫,而國庫支絀,隻能以增稅解決供求矛盾。其次,舊稅增征難,隻有創辦新稅。由於太平天國占領南方多省,於是“鹽引停遲,關稅難征,地丁錢糧複因軍荒免緩征”。其他地區雖未被太平軍占領,原有稅收已是一增再增,財源已竭,若再增舊稅,不僅征收難,還會生變亂。在這種形勢下,清廷隻有創辦新稅以應急需。第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厘金的創辦奠定了基礎。如前所述,中國的門戶被侵略者打開後,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畸形發展。在厘金產生之前,就已存在類似行厘的關征和類似坐厘的落地稅。厘金的出現,反映了清統治者在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加強重本抑末政策的願望和趨勢。也就是說,厘金的產生有一定的曆史必然性。二厘金的征收征收的範圍和種類厘金,初期稱為厘捐。有的省稱為產銷稅。湖北、陝西、甘肅、浙江等地在光緒年間改進征收方法後,稱之為統捐或統稅。厘金就其課稅的品種不同,可分為百貨厘、鹽厘、洋藥厘、土藥厘四類。以百貨厘舉辦最早、範圍最廣。故一般說的厘金,主要是指百貨厘而言。百貨厘的課稅對象多為日用品和必需品。一切日用急需之物,無一不在被征之列。百貨厘若以課稅地為標準,可分為三種:出產地厘金,即在出產地對所產物品所抽的厘金。有出產稅、山戶稅、出山稅、各種土產稅、落地稅等名稱。

通過地厘金、是以貨物由某地至某地的一次搬運行為作對象,課征於行商的通過稅。又稱活厘或行厘,是厘金收入的主要部分。銷售地厘金。是抽之於坐商的交易稅。有坐厘、埠厘、門市厘、鋪捐、日捐、落地厘、銷場稅等不同名稱。稅率厘金稅率在開辦之初為%。以後逐漸提高。至光緒年間,多數省份在%以上。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為%。江蘇雖定為%,但遇卡抽厘,若過四卡、即為%。多數省分在%至%之間。此可說是法定稅率。“其額外征收,或且較此為多”。清代的厘金收入,光緒十三年為萬餘兩,光緒二十年為萬餘兩,宣統三年預算數為萬餘兩。征收製度厘金的征收製度有兩種,多數省份實行官征,少數省份由商人包繳。官征是由官府設立局卡,按各省所定稅率征稅。行商運貨到卡,由船戶或本人前往局卡報驗,經查驗後,核算收稅,憑納稅票放行。對坐賈征稅大都以各行店一月的營業額為課征依據,按所定稅率征收。包繳製度,即由同業商人或非同業人承總認定或承包諸業捐額,經理其事,負責繳納。前者稱為“認捐”,後者稱為“包捐”。包繳總額根據曆年的征收情況而定。大小局各月收支造具清冊隨同解款上報,省總局須詳報總督巡撫。半年或一年上報戶部、朝廷。三厘金的弊害厘金稅產生後,弊端種種,害國害民。課征苛重、危害民生。厘金在全國推行後,沒有統一的製度。由地方督撫自行其是,隨意訂稅目稅率,濫設局卡,博取經費。凡一切貧富人民自出生到死亡的日用所需之物,無一不在課征之列。且一物數征,這就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影響了商品的流通,直接危及廣大納稅人的生計,也殘害了剛剛發展的商品經濟。官吏舞弊、敲詐勒索。各省官員視厘金為聚斂財富的淵藪。“大抵有厘捐之省,殆無不舞弊之委員,無不染指之大吏”。上下聯手敲詐勒索,各局卡巧立名目,如征收“驗票錢”、“換票錢”、“查船規費”、“查貨規費”,甚至打個灰印也要灰印錢。遇有不服盤剝者,立即扣留,加征若幹倍,極盡刻薄之能事。他們還偽造票據、賬目,私吞收入。優惠洋人開門揖盜。本來厘金的征收各自為政,但優惠洋人卻整齊劃一。各地隻征華商,不征洋商,隻征土貨不征洋貨,洋人納子口稅後,免納厘金,這就為其商品傾銷和掠奪廉價原料提供了便利。用途反動危害國民。厘金是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籌措軍費而開征的。此後又充作鎮壓人民的軍費,還用於對外賠款,還外債。地方督撫以厘金作為政治、軍事擴張的財政支柱。總之,厘金的用途反動,無益於國民。因此,廣大人民和有識之士反對征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