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1)(1 / 2)

看透眼神裏暗藏的心機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海斯曾做過一個關於瞳孔和心理的有趣實驗。

海斯把嬰兒、嬰兒和母親、男子的裸照、女子的裸照、風景的幻燈片分別放給參加試驗的人看。

然後,海斯檢測了當時拍下的被實驗者的瞳孔大小。由於人的瞳孔隨光的強弱縮放,在光線足的地方瞳孔收縮,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瞳孔放大。由此海斯想到,按同樣的道理,瞳孔也可能隨著興趣的大小放大或縮小。

結果是:男女都是在看到異性的裸照時瞳孔張大,比平常放大了20%。另,在看到“嬰兒”、“嬰兒和母親”時,全體女性和有孩子的男性的瞳孔都張大了。而對“風景”片男女的反應都很微小。

換言之,瞳孔開合是由植物神經控製,所以無法掩飾。由此,眼睛在無意識中暴露了一個人的意識。

難怪人們常說眼睛會說話。觀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心的善惡,看流轉的眼波,可以進行“無聲勝有聲”的交流。

泰戈爾曾說過:“任何人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因為一個人的內心活動,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可以看出分曉,每個人都隱瞞不了。

一起聊天時,視線總是飄移不定的人,其心中也是起起伏伏無法平靜下來,多半是屬於不夠沉著穩重的類型,在其飄忽不定的眼神裏,我們可以隱約讀到他們腦子裏正在思索的事情。

就好像警方鎖定了竊賊慣犯時,便會仔細觀察嫌疑犯的視線。因為正在物色獵物中的小偷,他的視線會不停地到處掃描,隻有在尋獲目標物時其視線才會安定下來,將之集中於獵物身上。然而,正當他要動手行竊的一瞬間,早已被洞悉其陰謀的警察逮捕。

不隻是小偷,當人在思索事情時,視線通常會隨之左右移動,所以當視線還在移動時,便表示其人還處於思慮無法整合的狀態下,腦中思慮未果的情形,便會無意識地流露於眼神之中。

當所思考的事情有個雛形出現、大致理出了頭緒,這時視線才會安定下來,眼睛或閉或凝神望向遠方,絲毫不受外來刺激的影響。將所有事情理清之後,且欲傳達給他人知道時,視線便會很快地集中於前方。

在會議上或是其他場合中,你若試著觀察其他人,將可發現其中有視線遊移不定的人,也有一些視線沉穩的人。借助對方視線移動的方式,可以了解這個人腦中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倘若不是在會議中,也不是集會的場合裏,視線還是無法安定下來的話,表示這個人腦中的思緒相當混亂,各式各樣的想法起伏不定,就像一個無人整理、散亂不堪的房間。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被一大籮筐無謂的想法、拿不定的主意捆綁,無法自拔。由於缺乏整理統籌的能力,在旁人看來,說話語無倫次、不按牌理出牌,根本不了解其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在一個心理測驗中有這樣的問題:“12乘以13的答案是多少?”“Washington這個單字是由幾個字母拚成的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受試者花少許時間思考。這個心理測驗表明,回答者眼珠移動的方向和其個性、興趣有一定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