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蝦是一篇雜記文章,曾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它講的是一位母親和自己孩子的故事,許多父母看了後感到心寒,紛紛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男孩從小就喜歡吃蝦,他的媽媽每天都從菜市定量買來鮮蝦給兒子吃,每次蒸好蝦之後,媽媽都要仔細地將蝦剝外殼,遞給兒子,看著兒子將蝦肉全部吃完,媽媽從來不吃蝦,雖然她嚐不到鮮蝦的滋味,但能看著兒子將蝦吃完,她既開心又滿足。
小男孩的家庭景況並不好,收入僅夠維持生活。盡管物價上漲,收入微薄,但媽媽仍節衣縮食,鮮蝦照買不誤。
有一天,媽媽照舊給兒子做蝦吃,也許是兒子吃膩了,他隻吃了16隻就停下了,還剩下1隻在盤子裏。媽媽以為兒子不吃了,她怕浪費了可惜,就伸手去拿那隻蝦,嚐嚐多年未聞的蝦味。可是,兒子這時卻對媽媽尖叫了起來:“這蝦是我的,不準你吃。”聽到兒子這話,媽媽一下子呆住了,她忽然感覺心酸難受,扭過頭去擦拭溢出的眼淚,有滴眼淚不小心剛好滴在手中的蝦上。她轉過身來時,兒子看見那隻蝦身上有水,特別好奇,糾纏著問媽媽那是一隻什麼蝦,為什麼與別的蝦不同。媽媽不知該怎樣回答,就說那是一隻流淚的蝦。
看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家長朋友們都會有所感慨。這一對母子身上反映了太多的教育缺失問題。而這一對母子在中國並不是特例,他們之間的現象和問題存在於太多太多的家庭中。孩子隻知道一味地索取,從不知道回報,從不知道感恩,他們認為自己得到的東西是天經地義屬於自己,父母隻能給自己,父母照顧自己是理所應當的。
一位年輕的母親看到這篇文章後留下一句很值得人深思和回味的話:“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是來給父母報恩的,有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是來向父母討債的……”這句話反應出了現代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亦暴露出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缺失之處:家長在對孩子付出愛時往往缺乏教育性,容易使孩子目中無人、自私,不知道關心父母、同學。而父母對孩子的愛說到底還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質的回報的,孩子懂得回報,說明孩子心地善良、正直無私,父母的愛才有意義。
感恩教育的確是現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空白區,有許多例子都可以說明問題的嚴重。西寧一家報社的記者曾做過一項家教的調查采訪,並寫了一整版家教文章,其中反映了感恩教育缺失的問題。
專題中有一篇題目為“沒良心的孩子哪裏找?”的文章,說的是一位姓趙的女士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自己正在尋找兒子,兒子已經消失很久了,沒有消息。當記者繼續追問出走原因時,才了解其中的真相。三年前,趙女士告訴記者,兒子讀高一,她的丈夫王先生下崗,去了一家公司看大門!兒子因父親工作“低下”,居然動員媽媽跟爸爸離婚,再找個年輕瀟灑、有錢有勢的男人來……趙女士傷心至極,她想不到兒子對父親竟然也是這樣勢利眼,但為了不讓兒子在學習上分心,她隻能背著兒子關愛丈夫。
一年前,也就是去年,兒子學習成績不錯,考上外地的一所大學。他們夫妻兩個給兒子每月的生活費先是700元,後來提高到900元。大一放寒假時,兒子說再要500元給父母買禮品,兩口子非常高興,雖然錢有些緊張,但還是滿足了兒子的要求,沒想到兒子帶回來的“禮品”是兩件不足5元的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