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腎髒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1 / 2)

腎髒病是原發於腎髒或繼發於其他髒器病變而影響到腎髒的一類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水腫、尿的異常、腰痛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症狀。前期腎病的症狀不太明顯, 可以無任何不適,即使有些不適,也不容易引起注意,以至於發現時往往已到中晚期,甚至已到尿毒症期。由於腎髒病在生活中發病不如其他髒器常見,因此公眾對該病的防治知識普遍缺乏。慢性腎髒病具有患病率高、合並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曉率低、防治率低和合並心血管疾病認知率低的“三低”特點。本書從科普角度,結合臨床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介紹了腎髒的生理功能、常見臨床表現,腎小球疾病、腎血管疾病、腎小管間質腎病、藥物引起的腎損害、泌尿係結石、尿路感染、遺傳性腎髒病、急慢性腎衰竭等的診斷、治療、自我護理及預防等知識。希望通過本書,提高人們對腎髒的保護意識,增加人們對腎髒病的進一步認識,做到及早診斷,積極預防,減少其危害性。

1.人體腎髒正常部位及結構特點如何

腎髒,俗稱“腰子”,位於腰部脊柱兩旁,形似蠶豆,左右各一,正常顏色為暗紅色,大小如人的拳頭,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重量120~150克,左腎較右腎稍大。腎髒表麵光滑,其三維結構可分為上、下兩端,前、後兩麵,內、外側兩緣。腎外緣為凸麵,腎的內緣中央有一凹陷,稱為腎門,是腎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輸尿管進出的門戶。正常情況下兩個腎各自不相連,若兩個腎頂端相連則形似馬蹄,稱為馬蹄腎。若腎不在正常位置而下降到腹腔或對側,則稱之為遊離腎或交叉異位腎;若先天發育兩側總共隻有一個腎,稱之為孤立腎;若先天發育一側有兩個及兩個以上腎髒,則稱之為重複腎。腎髒的動脈源於腹主動脈,壓力約60毫米汞柱(即7.98千帕,1毫米汞柱約相當於0.133千帕);腎的靜脈左側比右側長,因此左腎靜脈常常會被腸係膜上動脈壓迫,發生左腎靜脈淤血綜合征。

2.腎髒有什麼組織學特點

腎小球是個毛細血管球,其靜水壓是正常毛細血管的3倍,每個腎髒約有100萬個具有相同結構與功能的腎單位,腎單位由腎小體(主要為腎小球)和腎小管組成。腎動脈的高壓力、腎小球的高靜水壓是腎髒每天形成尿液的基礎。腎髒分三層:最外層披了一層比較堅韌的外衣,稱筋膜層;其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包裹著腎髒,稱脂肪囊;最內層是腎實質,其上端附有一個重要的器官——腎上腺。腎的質地比較脆,因此某些外傷情況下易發生腎髒破裂。腎小管是腎髒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長度為20多千米,腎小管按照結構特點的不同可分為三段,在尿液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分泌、濃縮等不同的調節功能。腎小管彙合入集合管,若幹集合管彙合,像千萬條支流彙入大海一樣,尿液最終由這些支流彙集注入腎盂。每個腎單位都有獨立的工作能力,而且“吃苦耐勞”,當任務加重時,會主動加大工作量進行代償,隻有腎髒損害超過50%以上時才“叫苦”,表現出各種症狀,且腎髒再生能力差,當腎單位受損時,壞一個少一個,又往往因為病情隱匿,成為強大的“隱性殺手”。

3.腎髒有哪些生理學功能

人體雙腎重量約占體重的0.4%,而腎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1/5~1/4,居全身器官血流量之首。如此豐富的血液供應,與腎髒形成尿液、清除血液中的代謝產物功能密切相關。腎髒形成和排泄尿液的意義在於:①排泄人體內生成的各種廢物,如肌酐、尿素等。②清除食入、吸入的毒素,如殘留在蔬菜、水果上的農藥,含硫、氨的氣體。③排泄沒有代謝完的藥物和失活的激素,如酚紅、對氨基馬尿酸、青黴素類、頭孢黴素類、類固醇激素等。④排出脫落的細胞,如泌尿係腫瘤脫落的細胞。⑤排出多餘的水和電解質,尤其是氫離子。⑥重吸收原尿中對機體有用的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少量蛋白質及鈉、鉀、碳酸氫鹽以及氯離子等重要的電解質。由於腎髒排出的物質種類繁多,數量巨大,並且可隨著機體的不同情況而改變尿量和尿中物質的排出量,它就像一個龐大的“垃圾中轉站”,分揀和處理垃圾,去糟粕,取精華,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腎髒還能產生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並兼有一些內分泌功能,例如產生刺激骨髓造血的紅細胞生成素、控製血壓高低的腎素-血管緊張素和維持骨骼正常生長的活性維生素D3等,能起到促進紅細胞生成、調節血壓和鈣、磷代謝等作用,同時也是胰島素、胃泌素、甲狀旁腺素等激素的滅活場所。當今,腎髒已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排泄器官,而是機體內環境調節係統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腎髒的功能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一旦腎功能出現障礙,代謝廢物在體內蓄積,就像一座城市失去了清潔工,一座建築失去了保潔員,必然會發生多種功能的紊亂和缺失,在人體則發生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表現為血壓增高、心力衰竭、麵部出現褐斑、口中有尿臭味、皮膚瘙癢、不同程度的貧血、容易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