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政軟禁母親趙姬的這一年初夏,用今天天氣預報的話說,忽然來了一股寒流,有些地方居然降了霜雪,出現了凍死人的情況。
這種反常的天氣,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於是有人便瞎猜說,這是由於秦王對自己的母親不孝,所以老天爺才突降霜雪,凍死秦國的百姓,以示對秦王不孝的懲罰。
秦王不孝,與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即使老天爺要懲罰,也應該懲罰秦工一人,為什麼將賬算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不過在當時,這種國王有病讓老百姓吃藥的邏輯,還是很有市場的。民間就有這樣的議論:“秦王遷謫太後,子不認母,天發大寒,故有此異。”
有些“憂國憂民”者沉不住氣了,便跑到朝廷向秦王進諫,要求贏政將母親接回鹹陽,以盡孝道。
大夫陳忠的進諫就很有代表性。他說:“天下無無母之子,宜迎歸鹹陽,以盡孝道,庶幾天變可回。”
此時秦王贏政正在氣頭上,再說他也絕不接受因為他不孝而導致天變之說,故而勃然大怒,令將陳忠剝去衣服,置其身於蒺藜之上,活活地將他打死。
說贏政不孝而招致天怨人怒,這不是去找死嗎?
贏政殺死陳忠後,餘怒未息,將陳忠的屍體扔到宮殿大門的台階下,在其屍體前豎一牌子,上麵榜書曰:“有以太後事來諫者視此!”
偏偏就有人不接受陳忠的教訓,仍繞過陳忠的屍體跑進宮殿去“死諫”。秦王此時暴露出他殘忍好殺的性格,凡是去進諫的,一律殺死,“陳屍闕下”。前後居然殺了二十七個大臣。
這時,齊王田建和趙悼襄王前來朝見秦王,意在與秦國商談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他們應秦王之邀到鹹陽宮飲酒時,發現了擺在台階下麵的二十七具屍體,問明原因後,皆搖頭歎息,私下都認為秦王太殘暴。
時人提到秦國,都習慣性地在秦前麵加上一個“暴”字,稱之為“暴秦”。這全是贏政之殘暴為秦國贏得的“榮譽”。
秦王拒諫,竟因此殺死了二十七個大臣,秦國百姓對此事當然議論紛紛。在鹹陽城一個小客店裏,幾個旅客說起此事,引起了旁邊一個外地人的注意。
此人是齊國人,名叫茅焦,客遊至秦。他了解到秦王囚母拒諫、虐殺大臣之事後,憤然道:“子而囚母,天地反覆矣!”當即讓店主人準備洗澡水,說:“吾將沐浴,明早叩閽人諫秦王。”
別的旅客以為他在開玩笑,皆笑道:“彼二十七人者,皆秦王平日親信之臣,尚且言而不聽,死不旋踵,豈少汝一布衣耶?”
意思是說,那被殺死的二十七個人,都是秦王平時的親信大臣,他們的話秦王都不聽,他們一去進諫,立即被殺,難道還在乎你一個平頭百姓?再死你一個也不多!
茅焦說:“諫者自二十七人而止,則秦王遂不聽矣;若二十七人而不止,王之聽不聽未可知也。”
意思是,進諫的人死了二十七個就不再進諫了,所以,秦王沒聽這些人的話;但是,如果死了二十七個人還沒嚇住前去進諫的人,秦王那時聽與不聽,還說不準呢!
店中的旅客們見他真要去進諫,都笑其愚不可及。
第二天一早,茅焦向店主點了飯,飽飽地吃了一頓。然後毅然決然要出門。店主倒是個好心人,極力勸他不要去送死,並拉住他的衣服苦苦相勸。怎奈茅焦主意已定,竟“絕衣而去”。
店中的旅客們見茅焦真的去了,都認為他不會活著回來,所以當即就打開茅焦的行李,大家分搶一空。
再說茅焦來到闕下,大呼道:“臣齊客茅焦,願上諫大王。”
秦王聽到宮殿外有人大喊,便令內侍出去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又有人來為太後之事“死諫”。
內侍問明情況後回去報告說:“那人果然是為太後之事而來進諫的。”
秦王一聽,懶得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便對內侍說:“汝可指闕下積屍告之。”
內侍跑出去對茅焦說:“客不見闕下死人累累耶?何不畏死若是!”
茅焦道:“臣聞天有二十八宿,降生於地,則為正人。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尚缺其一,臣所以來者,欲滿其數耳。古聖賢誰人不死?臣又何畏哉!”
所謂二十八宿,是古人觀察天象,將天上的恒星分成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共二十八個星座,俗稱二十八宿。茅焦說,天上有二十八宿,對應地上的人,則天下一定有二十八個正人君子。如今因為進諫秦王,已經死了二十七個正人君子,還差一個,就正好與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對應了,所以他來湊個數。
內侍回殿稟報後,贏政大怒道:“狂夫故犯吾禁!”向左右下令:“炊鑊湯於庭,當生煮之。彼安得全屍闕下為二十七人滿數乎?”
贏政也夠毐的。你茅焦不是想以一死湊夠二十八宿這個數嗎?我既要讓你死,又不讓你如願!
於是,贏政令人在宮殿中架起一口大鍋,燒上一鍋熱水,準備將這個不知好歹的人煮成肉泥,那樣一來,他不得全屍,怎麼與已被殺死的二十七人一起湊成二十八之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