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下篇:低調有術,自成尊貴(20)(1 / 2)

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有位名人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策。”“吃虧人常在”,就是說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虧,世上沒有完全公平之事,占便宜與吃虧是相對而言的,而且有些吃虧表麵看起來是“虧”,其實是在積蓄“贏”的力量,因為大家都喜歡與心胸豁達的人相處。因而站得越高,越要敢於吃虧。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們也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有人看不慣管仲這樣的做法,就對鮑叔牙說:“管仲怎麼能做這樣無恥的事情呢?自己拿了那麼少的本錢,怎麼能拿那麼多的分紅?還是不要和這樣的人做生意了。”但是鮑叔牙一點也不計較,他對那個人解釋說:“因為管仲的負擔很大,所以得多拿一點錢才行。”而且鮑叔牙在分紅給管仲的時候還問他:“這些錢夠不夠?”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不但沒有把事情辦好,還讓鮑叔牙損失了很多,但是管仲一點也沒有愧疚的意思。鮑叔牙的下屬對管仲這樣的態度很反感,但是鮑叔牙認為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管仲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這讓管仲很感動,管仲因此把鮑叔牙視為知己。鮑叔牙去世後,管仲失聲痛哭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吃虧可以積聚人氣,讓自己多幾次通往成功的機會。所以,對智者來說,吃虧是一種取得成功的良策。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須學會吃虧。

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確是一種大智大勇的生活態度。

石崇是晉朝著名的大財主,他官至衛尉,富可敵國。有個叫孫秀的高官非常嫉妒石崇的財富,曾幾次借機要石崇貢獻些寶貝給他,但是石崇卻裝聾作啞,故意不理,這讓孫秀憤恨不已。

有一次,孫秀聽說石崇有一愛妾綠珠,美貌非常,便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無法割愛便斷然拒絕了,孫秀於是對石崇更加不滿。後來淮南王司馬允犯了罪,孫秀主抓此案,乘機誣陷石崇跟司馬允一起作亂,把石崇的外甥歐陽建等人一並起訴,收進了監獄。石崇長歎一聲:“這些人是看上了我的財產,一直得不到,所以對我做這樣無恥的事情!”執行的人問他:“你明明知道如此,為何開始時不給他們一些甜頭呢。”石崇無言以對。不久石崇就被正法,家產也被全部抄沒了。

很多時候不想吃虧,結果卻吃了個大虧。相反,那些能吃得虧的人卻總能在不如意中找到一飛衝天的機會。

及時抽身,退一步海闊天空範蠡是越王勾踐的謀臣,勾踐去吳國做俘虜的時候,範蠡一直陪在越王的身邊不離不棄,為越王勾踐出了很多良策,並且還為了越王勾踐把自己的愛妾獻給了吳王。越王勾踐最終打敗了吳國,取得了勝利,他要封賞以前跟隨自己的功臣和謀士。

有一天,越王勾踐單獨召見範蠡,他先是跟範蠡訴說了以前同甘共苦的情形,然後說:“我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都是愛卿的功勞,如果沒有愛卿哪裏有我今天的成就呢?”範蠡唯唯諾諾,不敢說話。越王勾踐接著說:“我馬上要封賞像你這樣對我有功的謀臣,但是你的功勞太大了,我簡直不知道要給你什麼官爵才能表達我對愛卿的感激之意。愛卿你有沒有什麼要求想對寡人說?”範蠡低垂著頭對越王勾踐說:“一切都聽大王的安排。”越王勾踐來到範蠡的身邊對他說:“孤王覺得愛卿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想將三分天下讓給愛卿。”範蠡聽到以後趕緊跪下,堅決辭讓。越王勾踐卻說自己的心意已決,讓範蠡考慮好了就給他答複,這樣他可以盡早昭告天下。

範蠡從越王勾踐的寢宮出來以後,匆匆忙忙回到家裏,讓家裏的人連夜收拾東西,趁著天還沒有亮,就帶著家人逃出了越國。從此以後,改名為陶朱公做了一名隱士。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範蠡對勾踐重新建立越國來說確實功不可沒,但勾踐覺得有範蠡這樣聰明的謀臣在自己身邊,對自己的政權是極大的威脅,所以就想找個借口除掉他。範蠡的聰明之處就在於能夠將這些功名利祿都看淡,讀懂了君王的意思,及早從這個是非圈裏跳出來,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這樣的選擇才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