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之特質,為孤立與單音(monosyllabicisolatinglanguage)。唯其為孤立,故宜於講對偶,唯其為單音,故宜於務聲律。由對偶與聲律所組成之文學作品若詩也、若詞也、若曲也、若賦也、若駢文也、若聯語也,洋洋巨構,不一而足,遂蔚為中國文學之特有景觀,遠非彼多音節(polysyllable)之泰西文字所能絜長較短者。茲就世界語文之種類、中國語文之特質,與夫中西語文與文學之關係,分別一詳陳之。
一、世界語言之種類
世界語言,繁複極矣,種與種異,國與國殊,甚至一種之中,而有部有族,一國之中,而有省有縣,細為分析,累紙所不能盡也。不過就其最大之音係言之,約得四種:
(一)複音係(polysynthetic)
即複綜語(incorporatinglanguage)也。非洲及美洲土著各族皆屬之。此係幾於字句不分,相同之意義在不同之句法中,有不同之詞,變化極其複雜,一般認為代表人類語言之較原始狀態。
(二)變音係(inflectional)
即曲折語(inflectionallanguage)也。埃及及巴比倫、印度、古希臘、歐美各國皆屬之。此係隨其聲之曲折,以適於變,形聲並繁,離之不能悉各成字。其名詞(noun)、代名詞(pronoun)、形容詞(adjective),因格位(case)、性別(gender)、數目(number),而發生語尾之曲折式變形。如“桌子在此”、“木匠做桌子”、“桌子之腳”,桌子一字,形音不同。在各種前置詞(preposition)後,如“在桌子之上”、“走向桌子”、“給桌子加上油漆”、“靠著桌子”,桌子之拚法,皆須變化。此之謂格位。至其動詞(verb)亦因主詞(subject)之人稱(person)、數目(number)、時式(tense)、語態(voice)、語氣(mood)而變化。如英文之towrite,不定動詞(infinitive)也,其過去式(pasttense)為wrote,現在分詞(presentparticiple)則為writing,而過去分詞(pastparticiple)則又變為written矣。若斯之例,不遑遍舉。
(三)合體係(agglutinative)
即關節語(agglutinativelanguage)也,一曰黏著語。我國滿、蒙、回及日本、芬蘭、土耳其等族皆屬之。此係以單音字相膠合,形則相綴,音亦隨增,離之仍各自為字。其名詞、代名詞、形容詞,格位、性別、數目之變化,一與變音係同。動詞之變化亦大體相似,唯更形複雜耳。蒙古文六格,動詞之主變化有二十四種,副變化尚不計算在內。其與曲折語不同者,即關節語不用前置詞,而用後置詞,曲折語之語根不常獨立,因語尾而定其詞品,而關節語之語根與語尾可以分解,語尾可以聯用,且可以與其他詞相連,動詞常加上五六個附加語,由此附加語以定其詞性,其繁複遠在印歐語之上。如日文“私が字を書ㄑ”為“我寫字”,“私”為“我”,“が”則為附加字,以表示“我”為主格詞也,“を”亦為附加字,以表示“字”為賓格詞也,“書ㄑ”為“寫”,動詞,表示述格詞也。
(四)單音係(monosyllabic)
即孤立語(isolatinglanguage)也。我國及泰國、緬甸、越南以至苗、猓諸族皆屬之。此係就人類原始之音,創立字體,以為之符,其詞性雖異,而字形不改,亦無附屬語以表示其變化,是語言形式之最古者也。今歐洲文字,莫不有語根(root)、冠語(prefix)、綴語(sufifix)之辨,是即當時孳乳轉變之成法,久漸淆亂,不盡可別,然彼土所謂語根之單音,統其字形之最簡者而言,有時合尾音讀之,不僅一音。唯孤立語則一字一音,乃真可謂單音耳,偶有點畫繁重,合數字而重者,其字仍純乎一,確守世界最古單音之舊係,斯足異矣。
由此可見,世界四種語言係統,可簡分為兩種,即曲折語與孤立語是也。易言之,在目前全世界語言中,除中國仍屬一字一音外,其他各國皆歸入拚音係統矣。
二、世界文字之種類
就現時所知,概括言之,世界上各式各樣文字、皆不出三大來源,即古代埃及(Egypt)文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文字,與中國文字是也。茲分述如下:
(一)古代埃及文字
即埃及象形文字(Egypthieroglyphicstyle)也,一名聖書體。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所創,1798年法王拿破侖(NapoleonBonaparte)遠征埃及時所發現,為中國文字以外一切文字之鼻祖。其符號頗不一致,或代表一個字母,或一個音節,或一個字,然對於專有名詞,則用拚音之法,此法日益推廣,即成為拚音係統。世以埃及象形字與中國象形字混為一談,因斷言象形字之原始。其實埃及象形符號西方學者稱之為Pictographs或ideographs。,即拚音字母。故曰西方文字一開始即走入拚音之路,可斷言也。
(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即箭頭文字(cuneiformcharactersorletter)也,昔謂之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500年,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即位於非洲之尼羅河(Nile)與亞洲之底格裏斯河(Tigris)幼發拉底河(Euphrates)間之平原。古史所謂新月形沃地或肥腴月灣(FertileGrescent)者也。之蘇美人(Sumer)所創,1845年,英人拉雅(Laryard)於古亞述(Ashur)國都尼尼微(Nineveh)所發現者。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腓尼基人(Phoenician)吸收融會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之文化,並改良變化象形與楔形兩種文字,西傳之於希臘(Greece),再傳之於羅馬(Rome),而為今日歐洲各國文字之祖。東經亞拉米人(Arameans)之手,傳至波斯(Persia)、印度(India),而輾轉演成西藏、畏兀兒、蒙古、滿洲及西南亞洲之各種文字,亦屬拚音文字(alphabeticwriting)也。
(三)中國文字
即漢字也。為大漢民族所創。就最可靠之材料言之,以殷商時代之銅器銘文與龜甲刻辭為最古,約以公元前1500年為始。其後聖賢輩出,代有製作,於是由甲骨文而鍾鼎文近世多稱鍾鼎文為金文。,由鍾鼎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隸書,由隸書而草書,而真書,而行書,考其字體,則汰難而就易,按其字數,則自少而孳多,而北極漁陽,南盡儋耳,東漸於海,西逾流沙,固皆資之以為用。即日本、交趾、朝鮮等國,凡為聲教所暨者,亦莫不取則焉。則謂中華為東方文明之母國,其誰敢複置一喙哉。是以吾國文字,亦同吾國之經書,實為吾先民集體思想經驗所創造,故其含義極豐,為並世各種文字中最優越最完美者,而其運用,亦以虛靈見勝。故文字雖為語言之符號,而並不受語言之拘束,語言均可控製文字,文字亦能扭轉語言,可以與語言分,可以與語言合,如此語不可通,而文仍可通。吾國方輿廣矣,以有此可通之文,故能於南北東西之域,山川險阻之區,而能通其意,且以字音之關係,能扭轉各地語言,遂使禹甸神州,能成為大一統,尤非西方文字僅為語言之符號,語言變,則文亦隨之俱變,而文為死文,有如拉丁(Latin)之別於現代,英、法、德、俄、意、西諸國之隨其音以製字,字隨年月以俱增,動輒數十萬文,習甲科者,不能通於乙科,生生死死,皓首不窮,以視我國文字以至少之字,馭至繁之事,其難易為何如乎?瑞典語言學家珂羅珂倫BernhardKarlgren,華名高本漢。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