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 / 2)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地質、地貌、水文條件變化很大,各民族的曆史背景、文化傳統、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其中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是最大的。這種影響造成了我國古代建築中明顯的南北差異,也讓整個古代建築呈現不同的曆史和特點。

1.中國古代建築的南北差異

建築是地區的建築,具有地域色彩。南樓北陵,南方多名樓,自南方多水,北方多陵寢,便是一個地域差異現象。另外,北方比南方的房屋朝向觀更強。這也是因為太陽高度角、日照時數、地形和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造成的。北方更需要獲得陽光,躲避寒風。南方受水和地形的幹擾較明顯,方位觀相對較弱。太陽冬至日的高度角由南向北縮小。建築物為了保證冬季采光,間距由南向北逐漸擴大。北京四合院東西南北房轉角處互不相聯,廂房不遮正房,庭院的麵積比東北大院小些,比江南民居的天井大些。四合院中的支桶窗、簾架門、天捆、火炕都可以適應北京夏熱冬寒的氣候。

我國古代北方民居多地穴式,南方民居多幹欄式。北方黃土層深厚,氣候寒冷,地穴式可以禦寒保溫,冬暖夏涼。南方山林木材資源豐富,建造立木為柱,架木為屋的幹欄式建築,既可以適應地勢起伏的環境,又可以防潮防蟲獸。

在外觀上,北方民居嚴實厚重。牆體厚實,建有火炕或火牆。南方多用竹片、木板築牆,牆體輕薄,建成挑樓、竹樓,形態輕巧多姿。從北到南,民居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簷逐漸加寬。南方屋頂坡度大,可以防雨水滲漏,可以擋太陽暴曬。房簷較寬,在房簷下勞作、休憩、會客、就餐,既明亮涼爽,又防雨防曬。北方屋頂坡緩,可以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晾曬場地,進深小,空間緊湊,便於保溫取暖。有些幹旱地區的民居屋頂是平坦的。

生活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古人,因地製宜,因材致用,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建築。黃河中遊為黃土地帶,土層厚,土質鬆,雨量比現在多,氣候溫暖而濕潤,曾遍布森林。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來,用簡陋的工具從事農耕,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來抵禦寒冷與風雨。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為構架,以黃土為牆壁,屋頂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為了采光和冬季避風、取暖。在中國的南方,房屋多為南向或東南向,是為了接納從東南方吹來的海風。有的地方為了空氣流通與減少潮濕,房屋下部采用杆欄式構造。建築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與蘆葦。山區則廣泛運用石材,以條石築壁,片石敷頂,就地取材之。森林地區則常使用井幹式建築。總之,中國古代建築是古人依靠自然條件的產物。

2.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曆史

原始社會到秦之前是建築的雛形期。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遊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麵建築。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因而發展為杆欄式建築。木構架的形製已經出現,這是中國古建築的最初階段。到夏、商、周三代,而後春秋、戰國,木構架和夯土技術都已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曆代發展的基礎。

秦、漢五百年間,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此時的結構主體——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鬥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攢尖等已出現,有的被廣泛采用。製磚及磚石結構、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自此,中國南北經濟逐漸複蘇,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西亞的建築形製與風格。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係,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形成了中國古代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此期間,建築技術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同時製定了木構架設計標準,朝廷也製定了專門的法令,還設立專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