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這本書是專寫中國老節日的。

所謂老節日,即指具有一種曆史淵源,久經時間考驗,並為民眾世代傳承的傳統節日。

隨著現代文明大潮的席卷而來,有的老節日至今仍保持著新鮮的活力,而有些則日漸淡化了。留存的或淡化的,都是一種文化的積澱,都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民俗現象,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應該了解它,並且挖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讓它發揮新的作用。這就是我寫這本小書的初衷。

沒有誰不知道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但是它的起源,它的民俗形態,它的文化特征又是怎樣呢?還有更多的節日,一般人是不甚了解的,如填倉節、中和節、花朝節、曬書節、夏至節、三伏節、乞巧節、觀蓮節、觀潮節、文昌會、浴牛節、馬神節等等。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意蘊,它會告訴你許多遠古的秘密,提供給你許多新奇的知識和心理的衝動。

中國素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許多節日無不與古人的農事及其它生產活動相關:立春鞭“春牛”,春分種戒火草,芒種送花神,觀蓮節看荷,養蠶祀蠶神,燒窯祭窯神……。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經濟水平以及民俗風範。還有一些老節日,與古人重視生存環境,渴望平安吉祥的美好憧憬絲絲相連,並創造出一係列的保護神及他們的誕生日、紀念日,如門神、灶神、財神、水井神、廁神、倉廩神……。從中凸現出古人的生活觀、價值觀、道德觀及宗教觀。還有一些老節日是因紀念一些受人愛戴的傑出人物而傳承下來的,寒食節之紀念介之推,端午節之紀念屈原,蟲王節之紀念劉錡等愛國將領,觀潮節之紀念伍子胥,蒼頡紀念日之永懷造字者的功勳……這些節日給人的是一種諸如愛國主義之類的傳統美德教育。

有些老節日,若是撥開籠罩其上的迷信色彩,它們的內質卻是相當美麗的,以致在今天仍然感染著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春節和中秋節的全家大團圓,生發出對祖國統一的殷殷期待;媽祖節的祭拜,成為海內外華人心心相連的精神紐帶;重陽節的登高賞菊,演化為尊老敬老助老的“老人節”……。還有許多老節日為我們今天的生產活動、生活境遇、生態環境、道德修煉、個體養生諸多方麵,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照係數,經過我們的努力開掘,再為今天的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如觀潮節、蘆笙節、潑水節、觀蓮節、端午節等,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旅遊項目,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

中國應該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除老節日之外,還有許多的新節日。本書雖專寫老節日,但也隻是選擇了此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本書隻選擇了幾個廣為人知的。但這已經夠豐富的了。

一個民族不可能淡忘她特有的傳統節日,因為在此中貫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理想寄托。而每一個人,也不可能忘記屬於他(她)自已的值得紀念的節日:降臨這個世界的誕生日,締結美好姻緣的結婚日……於是有了“不惑”、“古稀”、“期頤”之類說法,有了“銀婚”、“金婚”、“鑽石婚”之類紀念日。這些節日隨著日曆的翻動,由新而“老”,焉能不熟諳此中的奧秘?!

這本書由百來篇短小、活潑的隨筆聯綴而成,不故作“學術”貌,企圖融文史性、知識性、娛樂性於一爐,讓讀者進入一種“快樂讀書”的境地。若能如此,則幸莫大焉。

請走進中國的老節日,從農曆正月初一的無旦,一直走到燈火輝煌的除夕之夜。每一個老節日,都是一處好風景,設置在一年之中的各個座標點上,供你駐足休憩,供你信步遊賞。

假如這本書能留下讀者青睞的一瞥,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聶鑫森

甲申歲春於無暇居

說明:

文章《走百病》中的(車+並);《敬火神》中的(氵+辰),是打不出的字,請做出。

本書提供的底稿,以作字盤的校對之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