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對幸福的追求是一個人從心靈深處發出的呼喚。在恩格斯的理論裏,“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原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是一個經常變幻的不等式:富裕不能帶來幸福,貧窮不能奪走幸福;苦難不會減少幸福,名利不能增加幸福。
人生的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幸福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矛盾選擇:得到了,你也許並不幸福;失去了,你也許獲得了更多的幸福;接受了,也許是你幸福的損失;給予了,也許給你換來了幸福的倍增。所以,今天的每一個人,即使衣食無憂,功成名就,仍會感到自己不幸福。生活中的很多人,即使實現了很多的夢想,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仍會常常產生這樣的困惑:我是幸福的人嗎?我的幸福究竟在哪裏?
有一首傳唱很久的流行歌曲,歌詞中寫道:
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裏;
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
歌詞雖然質樸簡單,卻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幸福從不拒絕任何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幸福源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的品味;幸福是對生命追求的一種回報,更是對人生價值的一種獎勵。
幸福蘊藏在一個人辛勤的勞動中……
勞動就是生命,工作就是人生,幸福的工作帶來幸福的生活。
被譽為“人文科學領域的神秘者”,“最偉大的心靈導師”的詹姆斯·愛倫說:勞動就是生命;勞動是撫慰世人內心痛苦的療法和引領眾人步入成功的法則。
亦舒筆下的薑喜寶也曾說過如此妙語:“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我要很多很多的錢,如果沒有錢,那麼我要健康。”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如果要嗬護很多的愛,我們需要工作;如果要有很多的錢,我們需要工作;如果我們要身心健康的生活,我們更加需要工作。因此,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工作。
現代社會裏,人們越忙,掙的錢越多,但同時,掙的錢越多,卻發現自己越不幸福。所以,勞動並不一定“忙碌”,忙碌與幸福之間也不一定成正比。
而實質性的問題則在於:我們的生活並不以掙錢為最高圭臬。唯有“幸福”才是我們生活的最高目的。當工作的時間、節奏、辛苦指數突破一定承受度的時候,人們就不可能產生幸福的感覺。勞動與忙碌之間、忙碌與幸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緊張。
人類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或者我們為什麼而工作,在我們忙碌於我們的工作的時候,目的本身往往被我們所忘記。隻有建立在科學的、正確的勞動觀基礎之上的勞動,幸福才能夠緊隨在勞動之後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