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層人抱怨為什麼我沒有機會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在哀歎,“為什麼我沒有機會?”其實我們自己也常常這樣做,似乎老天在賜予機遇的時候總對成功人士有所傾斜,似乎我們現在的不如意,都是因機會的缺乏所致。哀歎不是辦法,我們必須有所行動,我們可以試著了解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當然,我們無法具體獲知機遇為什麼會降臨到某些人頭上,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分析自己的行為,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讓機會駐足的原因。
孤陋寡聞、眼光短淺——缺乏知識,便沒有能力把握機會
有哲人說:知者不惑。你掌握了什麼樣的知識,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如果有智慧,則可以遊刃有餘。孤陋寡聞者無異於自囿一方黑暗世界。
一些人不願意看到專業以外的事,不關心社會,不但國家大事,就連社會上的經濟新聞也完全不關心。有個女孩在某國有企業當會計,平時工作有點忙,同時她的工作性質也不需要她了解外麵的世界,所以她從來不讀書看報,連電視裏的新聞節目也懶得瞟一眼,下了班就是在家做飯、看電視劇。後來企業裁員,她失去了工作。家人看她一時間找不到工作,同時發現小區裏有個位置不錯的雜貨店要轉讓,就給本錢讓她把這個店盤下來做生意,父母認為:會計是算賬的,做生意應該也沒問題,結果她一敗塗地。為什麼呢?因為她從來不關心新聞,非典來臨之前她不知道大量購進醋(因為有人迷信醋可以消毒);當媒體揭露蘇丹紅事件的時候,她的貨架上偏偏還擺滿了番茄醬;國家打擊偽劣奶粉的時候,她進的奶粉正好與問題奶粉產地一樣——盡管奶粉本身沒問題,但是顧客就是不敢買。她不了解社會風尚,對一些焦點話題不聞不問,每天守在店裏不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過年的時候,顧客向她問起非常暢銷的“中國結”時(一種小飾品),她壓根兒就聽不懂是什麼,其實她在電視上一定見過這種東西,但她偏偏不知道它的名字,她隻能說這兒沒有。但最可怕的問題不在這裏,關鍵是事後她竟不知道花時間去打聽這種貨物的情況。盡管她遵紀守法,對待顧客態度也不差,但是因為做買賣不合時宜,所以始終是一個虧本的狀態。
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因為她從小就一直這樣!許多女孩子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往往都是非常專注於學業,但是對於社會、對於課本以外的政治、曆史、科學知識毫不關心。如果她畢業後的生活過於順利平靜的話,她就會把她的工作當成娛樂之外最重要的事。她沒有任何學習的內在動力,她隻在打算考取某項資格證書的時候才會主動學習,生活中大量有用的知識和信息都被她忽略。她表麵上看起來是個學曆不低的白領,但本質上與一個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沒什麼兩樣,因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提高人的自學能力、開闊人的眼界,而這兩樣她一點都沒有。
擁有足夠的本錢、同時又遇到有人轉讓店麵,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機會。但是這個女孩沒有能力去把握,她即使去做,也無法成功,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說,機會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如果對每天發生的事都漠不關心,孤陋寡聞、眼光短淺,那麼當機會掉到手中的時候,也會白白浪費。
坐等天上掉機會——不願意行動,不願意改變自己,機會是不會有的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窮人,老婆有一天買回來一個雞蛋,窮人說,如果用這個雞蛋孵出一隻雞,雞再生蛋,蛋再生雞,再用一群雞去換一隻羊,大羊生小羊,羊再換牛,大牛生小牛,賣了牛買田蓋房,再娶一個小老婆……聽得入神的老婆勃然大怒,操起雞蛋往地下一摔,窮人的美夢頓時稀爛。
這是一個經典的窮人寓言,也是一個經典的機遇寓言,它把如何把握機遇的問題說了個透。首先機遇不是什麼稀鬆平常的事,它必須是與日常瑣事不同,能夠引發大的變化發展的特殊事件。窮人買了個雞蛋,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如果人人都能利用它發財,那這還算機遇嗎?所以人不能整天盯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胡思亂想,這無異於坐等天上掉餡餅;其次機遇是靠行動來爭取的,如果這個窮人把自己的幻想收起來,好好地保護好這隻蛋,說不定經過一番孕育,這隻蛋真的造就了一個發財機會。
所以對於渴求成功的人來說,行動是獲取機會,把握機會的最好辦法。有時機會隻在你心中,它還不成形,還隻是一個蛋,你隻有用行動去努力培養它,機會才會真正現身。
幾年前,兩個鄉下女孩來到北京尋求發展,她們合租了一間房子同住。這兩個女孩都因為家境貧困而輟學,但她們希望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有一天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雖然兩人的條件都差不多,但讓人吃驚的是,她們後來的遭遇卻迥然不同。
其中一個女孩,以她的年齡來說,是相當具有智慧的,她明白機會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於是,她早早就開始為她的未來做準備了。最初,她隻是在一家賓館做清潔衛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認真,而且在業餘時間裏到附近的培訓學校選修了酒店管理的課程。她還注意矯正自己的鄉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難以接受的習慣。一年後,她就變成說著一口京味普通話,衣著得體、風度翩翩的“城裏女孩”了,所以很快她就當賓館服務部的經理,後來還與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結了婚,她終於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
至於另外那個女孩,她卻一直沉溺在自己的夢想之中,整天幻想著能突然遇到一個白馬王子來使自己過上向往的幸福生活。這個女孩在一家公司的客服中心做接線員,在工作上她勤勤懇懇,但她隻對自己的日常事務負責,從來不了解整個部門的發展情況。所以當有一天頂頭上司突然離職,老板準備讓她暫代這一工作,並給她加薪時,她茫然失措,結果失去這次機會。在愛情上,雖然中間也曾有一些不錯的小夥子對她產生過好感,但她卻不能主動去了解、迎合對方,毫無準備的她都讓這些機會擦肩而過。一直到現在,她還生活在這個都市的最底層。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個女孩一樣,每天都幻想著會從天上掉下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幫助自己實現夢想。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機會其實無處不在,但沒有準備的人是把握不住它的。
當然,機會還需要動腦子去把握。
小張,在合資公司做白領,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幹就好了!
小張的同事小劉,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更進一步,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能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小李更進一步。他詳細了解老總的奮鬥曆程,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分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後,終於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
在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隻有既樂於行動,又善於行動,才能把握機會。
中層人感歎又錯過了機會
八十年代初,擺個地攤就能發財,可很多人不敢。
九十年代初,買隻股票就能掙錢,可很多人不信。
二十一世紀,開個網站就能賺錢,可很多人不試。
這些話流傳的很廣,其實從中我們可以參透為什麼我們總是錯過機會的原因了。所以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與人差別在行動,當初用幾百塊錢去擺地攤,幾年後成了大老板;當初有人帶了幾千塊錢殺進股市幾年後成了大富翁。有人說:“如果當初我也做,會比他們賺得更多。”不錯,你的能力或許比他們強,本錢或許比他們多,經驗也或許比他們豐富,可問題出在你當初沒有做!是大多數中層人士之所以總是錯過機會的重要原因。
觀望求穩,樂於從眾——機會與風險並存,害怕風險等於拒絕機會
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天,曾出現過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它的時間是在上午。現代科學早就計算出了日全食的準確時間,並印在日曆上。應該說,對於所有想觀看日全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公開的機會。
因為太陽光刺眼,所以人們不能直接觀測日全食,有人在水盆中倒些墨水,通過反射觀測;有些人則拿無用的照片底片擋著眼睛去看;當然,還有人選擇了戴墨鏡觀看。很顯然,在水盆裏倒墨水極不方便,而照片的底片上又有影像,這兩種辦法都不太合適。無疑,戴黑色太陽鏡是最方便的辦法,但是在那個年代,太陽鏡是一種奢侈的飾品,一般人家根本就沒有。
怎麼辦呢?就在日全食發生的頭一天,張老大從中悟到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他想去工廠進一批工業用黑色半透明膠片,把它們剪成小方塊,當做“簡易太陽鏡”以5毛錢出售給路人。要知道這膠片一片成本才不過幾分錢,肯定有錢賺!但是他沒有人手,何況沒有到日全食發生的那一刻是無法知道市場情況的。於是張老大找到他的弟弟張老二,準備與他合夥做這個事,平攤成本,平分收益。張老二聽了很高興,覺得這是一個別人想不到的好點子,正要答應,但是轉念一想:“願意花錢買這個破膠片的人究竟有多少呢?萬一要看的人都準備好了自己的工具,膠片沒人買,那豈不是白忙乎一場嗎?”於是他猶豫了一下,說:“大哥,你讓我先做做調查,問幾個人看看他們會不會為看日全食花5毛錢吧。”
老大聽了,就說:“你先問問,但是不要透露我們的點子。”當老二去問鄰居朋友的時候,老大就去買膠片,然後裁剪。等到第二天早上,老二很悲觀地說:“有一半人對日全食沒興趣,還有些人想看,但不願意花錢。”老大聽了很高興,他說:“有一半人願意看,我們就有機會,你想想全城有多少人啊!”其實老二調查的結果也正常,要知道80年代的5毛錢可比現在5元錢買的東西都多呢。
這時,老二不吭氣了,他可不想做這種虧本又很傻的事,但是他又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於是就說:“你先賣賣看吧。情況好的話,我就幫你賣。”老大再沒說什麼,就自己找上幾個人,在城裏各個繁華的地段擺上了攤了。一開始人們不太理會他們,慢慢地買的人多了。但是與他們的想象還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有很多人壓根兒不知道這回事。老二雖然有些動心,但是還想再等等。
終於,廣播裏傳來激動地聲音:“還有幾分鍾,百年難得一見的日全食就要開始了!”這個時候,路上的行人急了,他們這才知道今天有日食,他們想:“這可是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回的事啊!”於是購買膠片的人蜂擁而至!他們忙不過來了。這時老二開始要求老大給他一部分膠片賣,但是老大拒絕了。不過一會兒,太陽開始有了黑邊,買膠片的人達到了高峰,快到一半的時候,仍然有人買。到後來,整條街上都是手拿膠片望著天的人!
張老大自己一個人就賣了好幾百張,加上他在市內設的幾十個“銷售點”,張老大一下子發了!而張老二則因為觀望,失去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的失敗之處,就在於過於害怕風險,總希望看到趨勢之後再動手,可是有時機會就是轉瞬即逝,等他明白過來,日全食過了,賺錢的機會也沒有了。
有些機會,在人的一生中隻會有一次,如果害怕風險、觀望求穩,你將什麼都得不到。
1857年,年輕的摩根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散步,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麼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先生,我是看您像個生意人,才找您談的。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船咖啡隻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於幫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