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後的命運是什麼呢?綾羅綢緞、雕梁畫棟、山珍海味?在成功以後,李嘉誠積極回饋社會,獲得的是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曆、精神財富、心靈滿足以及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
讀書可以帶來物質財富,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讀書的唯一目的。我們不要做“高雅”的酒囊飯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讀的書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以前完全沒有體驗過的世界,內心的充盈和滿足感是任何物質無法代替的。擯棄掉學習的功利性,完全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需求,而人生也會煥發出多重的光彩。
正文
人遺子,金滿籝,
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釋
籝:竹筐。
經:經典著作。
功:成果,收獲。
戲:嬉戲、懈怠。
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並不這樣,我隻留給他們一部經書,希望他們能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勤奮就會進步,嬉戲有害無益,你們要努力學習,不可鬆懈。
心解
勉勵後代
世人留給子孫的都是滿箱的金銀財寶,我留給子孫的隻有這一部《三字經》。這幾句話的字麵意思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非常人所能理解,要想做到更是難上加難。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麼一段話:窮人的孩子上學讀MBA,是為了以後掙錢。富人的孩子讀文學,是為了享受錢的感覺,而富人的孫子讀的卻是鑒賞和收藏,至於孫子的兒子,則要考慮怎樣保持不破產了!這段話非常準確地把金錢在人們心中的無上地位表現了出來。而最現實的道理也恰恰就是“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正因為金錢如此重要,因此大多數人都是勤儉持家,其原動力就是為了給下一代打基礎。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為下一代留下財富呢?
《三字經》所說的“我教子,惟一經”是漢代“二疏”的故事。“二疏”是疏廣與疏受叔侄二人的合稱,他們生活於西漢漢宣帝時期。疏廣,字仲翁,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深受漢宣帝的讚許,後被選為太子太傅。同一時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賢良”的資格被舉薦為太子家令。從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輔助太子,朝廷中一時傳為美談。除了每日給太子講授《論語》、《孝經》等典籍外,疏廣、疏受還經常教導太子將來貴為人君後要以民為貴,省徭薄賦,體恤下情。五年後,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疲勞。功成身退是天下的道理。現在我們當到這麼大的官,可謂功成名就,再不辭去官職,將來恐怕後悔莫及了。不如我們叔侄一起回家養老豈不好嗎?”疏受欣然接受。
於是叔侄一起稱病辭官回歸鄉裏,他們的行為得到人們的讚歎。皇帝為了感激他們對皇太子的教導,在臨行前特意賜給他們黃金200兩,太子也奉贈黃金500兩。回到故鄉後,叔侄二人幾乎天天設宴款待親朋,鄉鄰有了困難,他們也慷慨贈金。當地老百姓還特地修建了“散金台”,以感念叔侄二人的散金善德、濟貧之恩。日子一長,族中親友便私下勸說:“你們不要再饋贈別人了,該留下點錢為子孫購置些產業才是。”疏廣、疏受二人卻笑著回答:“我們散盡金錢正是為了子孫著想啊。隻要子孫安分守己,辛勤耕讀,自有前程。如果給他們留下過多的財產,不用勞作就有優裕的生活,這隻會助長他們的惰性,日子久了,容易變得驕奢淫逸、遊手好閑。我們何苦去貽害子孫呢。”聽了這番話,鄉親們方知他們的用意,非常佩服他們的遠見卓識。
人的美德屬於心性,通過日常的耳濡目染是可以“遺傳”給後人的;物質屬性的錢財是不能遺傳的,故有“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此外,林則徐也曾經有過一段闡述,林則徐寫有一幅對聯:“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所以古人才說“積財給子孫是留禍,積德給子孫才是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