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事謀劃在先,出手如出棋(1 / 3)

沒有謀劃的人生,猶如一葉孤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了謀劃的人生,就會擁有一個美好而燦爛的未來。30歲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謀劃好,先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然後再努力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其落實下來,千萬別沒有目標沒有規劃地瞎忙活。行動前,先認真地做調查。出發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夠多一籌勝算。相信自己,相信夢想。別讓暫時的坎坷擋了未來的道兒。與此同時,也要在心裏做一個最壞的打算。這樣一來,即使當失敗與不幸真的到來時,也不至於感到山崩地裂、難以應對了。

1.做事情沒有目標就是瞎忙活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群伐木工人走進一片樹林,開始清除矮灌木。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清除完一片灌木林,直起腰來準備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項艱苦工作後的樂趣時,卻猛然發現,不是這片樹林,而是旁邊那片樹林才是需要他們清除的!

這種看似忙忙碌碌、最後卻發現自己背道而馳的情況是非常令人沮喪的。職場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開始行動前既沒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達成目標的計劃。從早上開始工作,也並不知道當天有什麼樣的工作要去做。忙忙碌碌了一天一無所得,把時間浪費在不該做的事情上。就如同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隻顧埋頭砍伐矮灌木,砍了半天,才意識到要砍的並非是自己需要砍伐的那片樹林,

做事情沒有認清目標,就不可能有切實的行動,更不可能獲得實際的結果。有目標才能減少幹擾,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一個鋼鐵廠的白班的班組長有一天交班之後,問生產科長這一班次今天生產了多少噸,科長回答說5噸。於是,他就在地上寫下一個“5”字,並且留下一支粉筆。

晚班的班組長看到地上的“5”字,就問這是什麼意思。一位工人說:“聽說這是日班生產的噸數。”第二天,“5”被改寫成了“6”。就這樣,競爭開始了,數字每天都在增加,後來有一個班次生產的鋼材居然達到了9噸,這個鋼鐵廠的生產數量再也沒有回落過“5”之後。

大凡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在做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清楚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哪些事是必需的,哪些事看起來必不可少,其實是無足輕重的。他們總是在開始的時候就定好了目標,因而總是能事半功倍,能卓越而高效。

第二,成功人士不但一開始就懷有終極目標,而且他們的目標都非常具體,他們不訂“進度表”,而是列“工作表”。比較大或長期的工作會拆散開來,分成幾個小事項。經常用長跑中的“分段法”,把很長的距離分成幾個小段,每一段都有一個標誌性的事物。它可以是一份報告的問世,也可以是設計圖的完成。哪怕僅僅是為後花園增添了一種花,也是在成功路上留下了腳印。

不論做什麼事情,你一開始就應該有自己的終極目標,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裏,也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一直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你邁出的每一步方向都是正確的,不管哪一天幹哪一件事都不會違背你為之確定的最重要的標準,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為最終的目標貢獻力量。

一開始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就會鍛煉出與眾不同的眼界。它讓你把眼界不再局限在某一個具體事情上,多一些理性的嚴謹,少一些感情的投入,事事歸於簡單。它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養成一種理性的判斷規則和工作習慣。

2.確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信則有,不信則無”。成功也是同樣的道理。認為自己能行的人,他的潛意識會把成功的信念變成成功的行動。認為自己不行的人,他的潛意識也會把自卑的念頭變成失敗的行動。

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的。

如果你認為被擊敗,那你必定被擊敗。

如果你認為不敢,那你必然不敢。

如果你想勝利,但你認為你不可能勝利——

那麼你就不可能得到勝利。

“信念”二字,如果用拆字法來解釋,信——由“人”和“言”兩字組成;念——由“今”和“心”兩字組成,如果把這4個字合起來一念,就是“今天我心裏對自己說的話”。

一個認定自己不行的人,愛給自己說喪氣話。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總是為自己尋找退卻的借口:“我做了很大的努力,已經沒有希望了!”“我天生就是個笨蛋!”殊不知,這些話正是自己打敗自己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一個認定自己行的人,相信自己,充滿信念,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我行,我一定行。”在這種積極心態的支配下,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能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小仲馬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小仲馬在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創作,但頭幾年寫的作品都被編輯退了回來。他的父親大仲馬怕兒子無法承受起這種打擊,便建議道:“你如果能在寄稿時告訴編輯你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免讓那些編輯把他與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起來。

麵對那一張張冷酷無情的退稿信,小仲馬並沒有沮喪,他對自己說:“我能成功,一定能成功!”這些激勵自己的話,排除了失望、猶豫等消極因素的幹擾,使他在積極心態的支配下,產生了力量。這種力量不斷地推動他去思考、去創造、去行動,去完成使命。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知名的老編輯。這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過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發現《茶花女》投稿人的地址和大仲馬的地址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迥然不同。他帶著這些疑問去拜訪大仲馬。

然而,令他深感驚訝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你為何不在你的稿子上署上你的真實姓名呢?”老編輯不解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自己真實的高度。”

小仲馬的話充滿了自信,難怪他能夠把自己生命裏的能量和積極性都充分地調動出來,化成強大的創作動力,使他奇跡般地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和目標前進。

由此可見,自信的產生是自我意識的選擇。一個人可以選擇成功的自信,也可以選擇束縛自己的自卑,這一切不是取決於外界環境,而是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想選擇自信,建議你先弄清自己身上的優點、長處,一條一條記在心裏,不斷地告訴自己:“我身上擁有無限的能力和無限的可能性。”當你弄清了自己的強項,選擇和發揮自己最擅長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優勢潛能時,就自然產生了非凡的自信。

3.行動前,要做好調查工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才能成功,不然就會失敗。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自恃“能掐會算”,過於追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不屑於調查研究工作,結果反而決敗於“千裏之外”

魏延曾建議諸葛亮兵出子午穀,被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害怕魏軍在山中設伏。其實,山中有沒有埋伏是很容易弄清楚的事情,派一小隊“細作”先行出發,詳細偵察敵情便可。由於諸葛亮平時就比較忽視情報方麵的工作,他也根本想不到要去偵察敵情。

假如經細作偵察,確定子午穀以北沒有敵軍把守,那麼采用魏延的計策很可能就會大獲全勝。而實際上,魏軍的確沒有設伏。當時,司馬懿被貶官,新任魏軍統帥司馬懋是個無謀之人,他怎能想到蜀軍會從偏僻山中殺出?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懋是個草包,但他還是不願意冒險采納魏延的計策,因為他擔心在草包司馬懋身邊萬一有高人該怎麼辦?實際上,他所擔心的這個問題仍然可以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去弄清楚。隻是他不願意這樣做,最後導致“決敗千裏之外”,甚至決敗於“十裏之外”。荊州之失,關鍵在於諸葛亮沒有調查清楚孫權的意圖,想當然地認為主動出擊可瓦解孫曹聯盟,於是做出了錯誤決策。而街亭之敗,看似是馬謖之過,實則也與諸葛亮沒有進行調查有關。他對馬謖陣形的掌握太晚,以至於來不及做補救措施。當然,整個北伐戰爭,則更是缺乏調查研究的表現。如果能對曹魏政權的實力進行客觀調查,他就不會貿然發動北伐戰爭了。

在中國曆史上,不調查而亂決策的領導人很多,由此造成的災難也並不少見。唐玄宗在位時,重用奸臣楊國忠。楊國忠兩次征討南詔,都被南詔人打得大敗。但楊國忠深知,唐玄宗正沉溺於酒色之中,根本無暇調查核實戰情,便大膽編造謊言,說自己打了大勝仗,得到了唐玄宗的封賞。

做決策之前更要注重調查研究,未雨綢繆,做到胸有成竹。做完調查研究後,還要對客觀情況進行分析綜合再做出決策。分析調查研究之後,做出決策之前的一個重要階段,往往影響做出決策的合理性。做分析應該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是要全麵係統,相互比較。在分析研究已有的信息情報時,唯全麵係統才能不失於偏頗;唯注意比較,才能揭示差別和矛盾,突出雙方的優勢和劣勢,降低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提高預測的精確性。

二是注意變化,動態分析。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相反相成的對立麵,要注意研究優劣、利害、得失、進退、動靜等對立麵相互轉化的規律,努力創造條件,促使事物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麵轉化,並及時做出合乎時宜的決策。靜態的分析,一成不變的方案,是適應不了動態的係統和千變萬化的客觀世界的。

三是注意特殊性,具體地分析具體事物。隻有具體地分析具體事物,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找出針對性最強、最有成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如果不去研究各個事物的特殊性,僅僅滿足於一般了解,停留在泛泛分析之上,就找不出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案,甚至把事情弄壞。軍事教條主義者馬謖,忽視實際中的具體因素,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公式,結果丟失街亭,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麵例子。

4.知己知彼是戰勝對手的不二法門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得戰勝對手,打敗自己的競爭對象,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達成自己的目的,就要做到知己知彼。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任何事情不僅要謀劃自己,更應該謀劃對手。隻有了解對手的情況,才能心中有數能,防患於未然,未動而先覺,覺而後動,把事情發展的優先權和先發製人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孫子兵法中最重要的,不斷強調的就是知己知彼。隻有對對手有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利用對手的不足之處進行進攻或還擊。否則,在不知彼的情況下,縱使實力再強大,也會陷入慌亂和窘迫的境地之中。

獅子是威風凜凜的百獸之王,連老虎和豺狼都對它畢恭畢敬。豹子、獐子、狐狸……全都成了獅王的下酒菜。獅王有個毛病,愛幹淨,吃小動物的時候洗了又洗,生怕有汙濁的東西被吃進肚中傷害脾胃。所以經常有人看見獅王在河邊衝洗食物。